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专门研究审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从坚定制度自信和推进制度创新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第一次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机联系、相辅相成、汇聚整体的显著优势,系统阐述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层次清晰、全面系统的科学制度体系,明确提出了推进我国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战略途径和重大举措。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A,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为成功实现“中国之治”提供了深厚的制度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3.
4.
邹统钎  仇瑞 《民俗研究》2023,(1):59-68+157-158
通过梳理整体性保护理念的发展过程,系统阐述其历史演变、构成要素及关键原则,介绍国内外整体性保护的实践与应用,进而探讨现代社会下整体性保护所面临的威胁。所谓的完整性构成,包括“四个要素一个保障”,“四个要素”即功能价值完整性、视觉景观完整性、组织结构完整性与精神意义完整性,“一个保障”即管理体系保障。整体性保护是适应国家文化公园空间上的广域性、要素上的多样性、体制上的交织性、主体上的多元性、存在上的活态性特征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平衡的遗产文化结构、多元功能价值体系、和谐景观格局氛围、精神意义表征体系与统筹管理体制,有助于实现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保护,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助力文化自信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方晗  王璐璐 《民俗研究》2023,(1):69-78+1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的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以物为本的本体保护,到以人为中心的社区、居民及遗产生存环境的整体保护的嬗变。社区、居民既是遗产的拥有者,亦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力量。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和重大主题的文化资源,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对内惠及民众,是中国设立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国家文化公园节点;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要把握好整体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关系、遗产活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遗产地发展与原住民生活的关系,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机制,实现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兆峰  陈勤昌 《民俗研究》2023,(2):21-28+157-158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根系和脉络。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范例,探寻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成为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通过阐述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并以湖南桑植红色民歌为研究样本,透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化基因要素,总结桑植民歌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和传承挑战,最后从人格化传承、空间化保护、数字化再现和产业化利用等方面,系统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以期为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如何通过景观载体引导人们感知抽象的民族精神意涵和国家文化价值,是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议题。黄河具有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高度融合统一的特征,通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构建文化认同,应重视黄河水域自然景观体验场景的重要作用。在综合运用传统文化心理、文化记忆、具身体验以及文化基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四个自然景观激发文化认同的多理论研究范式,包括个体记忆的具身体验范式、集体文化记忆建构范式、文化基因的激活范式以及“升尺度”文化认同的超有机体范式,为实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实践目标、促进文化认同提供学理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档案和史籍记载,对清代新疆万寿宫的营建与分布、朝贺典礼仪式及其对新疆官民的一体化王朝国家认同塑造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新疆万寿宫,作为清朝皇帝与清王朝在新疆的具象化与景观化体现,是新疆官民感受与体验王朝国家存在的最高礼制建筑。新疆万寿宫朝贺礼,作为新疆各地惯常性的庆典仪式和新疆最具全民性和跨族群性的政治文化活动,使得新疆各族官民通过叩拜行礼的身体实践、富丽的宫殿式布局、庄严的礼仪现场和节日的娱乐活动,感受清朝皇帝与王朝国家的存在,进而形塑新疆官民对清王朝的政治认同与归属。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一批在犹太复国主义与后犹太复国主义辩论中成长起来的以色列知识分子,围绕流散地历史与犹太教、犹太复国主义、移民运动、工党时期的集体主义观念、以色列国家性质与未来走向、巴以冲突及以色列国家合法性等话题,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以“修正”为核心的新史学话语,反映了当下期望与失望并存的以色列社会既要拥抱传统又必须面向未来的时代特征,这些知识分子被称为“后犹太复国主义修正派”。他们的出现,象征着以色列史学发展的时代转向与史学方法的调试更新,也代表了以色列民族国家叙事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0.
王顺利 《日本学论坛》1991,(1):19-23,45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早在绳纹时代(约公元前800~200年)末期,日本民族就开始了学习中国文化,此后的整个弥生时代(约公元前200~公元300年),日本民族更加积极地摄取,从而一改原始的滞后状态,使原始社会迅速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终于在古坟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