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6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549篇
  2013年   591篇
  2012年   500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专门研究审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从坚定制度自信和推进制度创新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第一次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机联系、相辅相成、汇聚整体的显著优势,系统阐述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层次清晰、全面系统的科学制度体系,明确提出了推进我国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战略途径和重大举措。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A,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为成功实现“中国之治”提供了深厚的制度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必须谋求科学化、法制化的途径,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因此,当前世界各国都着力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境保护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适应这一迫切要求,已颁布了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3.
4.
5.
6.
波兰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根据生产力发展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需要,放宽政策限制,采取较为现实的措施,鼓励和促进私营小经济的发展。研究波兰发展私营小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波兰经济改革的现状,而且对我国解决所面临的类似问题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辽东地区是明朝经营东北的核心地带,承担着重要的边防任务。洪武初年,明军北渡进入辽东,旋即进占重镇辽阳城,明朝在辽东的边防建设由此展开。辽东的城镇建设以洪武朝为始,正统朝基本完成。边墙修筑稍晚于城镇,自正统朝开始,成化朝基本完工。明中期以后,城镇与边墙在功用上实现了结合,共同构成了辽东防御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辽阳、广宁二城分别成为统筹辽河东、西防御的核心城镇,也是抵御蒙古、女真各部内犯的重要堡垒。随着边防需求的变化,辽东防御体系先后形成两个核心,在战略上逐渐呈现出重河西而轻河东的倾向,在战术上防御要点由边墙转向城镇。  相似文献   
8.
邹统钎  仇瑞 《民俗研究》2023,(1):59-68+157-158
通过梳理整体性保护理念的发展过程,系统阐述其历史演变、构成要素及关键原则,介绍国内外整体性保护的实践与应用,进而探讨现代社会下整体性保护所面临的威胁。所谓的完整性构成,包括“四个要素一个保障”,“四个要素”即功能价值完整性、视觉景观完整性、组织结构完整性与精神意义完整性,“一个保障”即管理体系保障。整体性保护是适应国家文化公园空间上的广域性、要素上的多样性、体制上的交织性、主体上的多元性、存在上的活态性特征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平衡的遗产文化结构、多元功能价值体系、和谐景观格局氛围、精神意义表征体系与统筹管理体制,有助于实现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保护,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助力文化自信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方晗  王璐璐 《民俗研究》2023,(1):69-78+1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的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以物为本的本体保护,到以人为中心的社区、居民及遗产生存环境的整体保护的嬗变。社区、居民既是遗产的拥有者,亦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力量。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和重大主题的文化资源,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对内惠及民众,是中国设立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国家文化公园节点;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要把握好整体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关系、遗产活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遗产地发展与原住民生活的关系,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机制,实现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兆峰  陈勤昌 《民俗研究》2023,(2):21-28+157-158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根系和脉络。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范例,探寻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成为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通过阐述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并以湖南桑植红色民歌为研究样本,透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化基因要素,总结桑植民歌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和传承挑战,最后从人格化传承、空间化保护、数字化再现和产业化利用等方面,系统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以期为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