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庆庆 《安徽史学》2015,(4):120-131
新中国建立前夕,鉴于英美在华的利益侧重点、外交传统以及与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历史关系存在不同,两国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分歧,最终在诸如是否撤出中国、是否对新中国实施贸易管制以及是否打破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等系列问题上立场迥异,争执激烈,并最终各行其是。根本而言,这是英美经通盘考虑后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出的政策抉择,同时也是两国不同的外交传统在对华政策层面上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杨雨青 《民国档案》2016,(2):125-131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派遣马歇尔特使来华调停国共冲突,并给予国民政府大量援助,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美国提供援助的本意并非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但最后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未能成为促使国民党改革及国共和谈的推手,反而成为"内战的制造者和鼓舞者"。本文主要利用蒋介石日记及其他档案史料,研究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的博弈,分析蒋介石如何使美援从压力变为助力。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历史学家公认的国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国共之间的内战,为两党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意味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有关西安事变的研究,一方面可加深对1930年代苏联对中国影响的理解,同时亦可深化人们对太平洋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认知.①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十年内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英国记者勃脱兰,在写中日战争时,第一句话就说:“中日战争的第一枪是从骊山的华清池边响起的。”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25日,黄埔军校一期惟一健在的学员、惟一参加过对日抗战的正规军军长、也是惟一在世的参加过国共内战的兵团司令、被人称为"白马将军"的孙元良,在台湾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103岁。  相似文献   
6.
1945年2月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由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赫尔利陪同.就结束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会见蒋介石,而蒋竟以傲慢的态度宣称:“联合政府是推翻政府,党派会议是分赃会议”;这无异于关上了谈判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陈志杰 《史学月刊》2002,1(9):72-79
压迫与反抗无疑是奴隶制的重要特征。然而,美国黑人奴隶制之所以能够维系二百余年,其重要原因在于奴隶主和奴隶都在不断地调整彼此相处的策略。所以,美国内战前南部种植园中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妥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郑军 《文史春秋》2002,(5):49-51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地处南京“卧榻之侧”的我华中解放区首先成了蒋介石必欲夺取的眼中钉、肉中刺。数十万国民党精锐与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大战于苏中,数度交手,互有胜负,我军以几座城池的代价,换取了歼敌10万的辉煌胜利。1946年11月,为了将我华中野战军聚歼或压迫至鲁南山区,蒋介石又集中11个整编师近40万人的强大兵力,兵分四路向我华中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相似文献   
9.
千百万同胞前赴后继,整个中华民族浴血抗日,刚刚击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当时,我们少年学子在痛苦之中追寻着人生的真谛,在歌声的引导下,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我们唱的是《海燕》之歌:  相似文献   
10.
文史摘     
以往,学术界多认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对国内复杂时势所持基本认识是:一手争取和平,一手准备应付内战,并认为争取和平主要是一种策略思想,这种认识明显具有片面性。抗战后毛泽东争取和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和限制内战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抗战胜利后和全面内战爆发这期间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