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农 《钟山风雨》2012,(2):61-63
周瘦鹃(1895-1968)所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一书,凡三卷,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3月出版;《丛刻》共收英、法、美、俄、德、意、匈牙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瑞典、荷兰、塞尔维亚、芬兰等十四国作家47人的50篇短篇小说。此书出版后,中华书局按照当时的规矩,向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送审,得到鲁迅的赏识,并因此获得了乙种奖状(甲种奖状奖给创作)。发奖的评语是由鲁迅为主撰写的,他的二弟周作人也参与了文本的起草。  相似文献   
2.
杨仁恺 《收藏家》2004,(11):28-34
1999年初冬,我应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约,前往参加关于五代董源《溪岸图》的讨论,趁旅途之便,提前先去加州洛杉矶,回访友人劳继雄先生。在他的住所停留数日,然后由他陪同飞往东海岸纽约城。劳先生旅美有年,他是我老友谢稚柳的关门弟子,我们在“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相处8年,知之颇深,到他家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作画授徒,住宅环境相当舒适,有时为人们甄别古今书画,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总理生前对武汉情有独钟。寄予厚望。我有幸五次接待他。其中有两次至今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4.
吴密 《文献》2021,(2):167-176,F0002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鲁迅为曹靖华之父曹植甫撰写的一篇碑文,碑文原稿连同附带的一封书信一直没有被外界发现和披露。近日碑文和书信手稿首度现身公众视野,从其内容、特征和相关记载分析,可以确定为鲁迅手书原稿无疑。这两件手稿的发现,为我们对比研究《教泽碑文》的原稿、清稿、初刊本、文集本、全集本等诸多版本提供了重要依据,解决了1986年所立碑文石刻文字的底本问题,同时也廓清了包括曹靖华本人在内对这篇碑文手稿回忆的不准确之处。  相似文献   
5.
散木 《湖南文史》2008,(9):38-39
历史的大幕徐徐降下,凝结在历史大幕上的痕迹也许已经被时间风化和稀释而被人们所淡漠,于是,就有了当年鲁迅似的感慨:“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不知怎的,那日与友人说到这些,忽然就想到了北大——老北大的三个湖南籍女子。  相似文献   
6.
携手文坛与"东方旅社事件"1924年,丁玲在北平偶然结识了时任《民众文艺周刊》编辑的胡也频。然而,这一般性的相识却成了他们日后的情感之缘。1926年夏,丁玲返回故乡湖南常德。这天,对丁玲心仪已久的胡也频,专程赴常德叩开了丁玲家的大门。与母亲同住一起的丁玲非常惊讶地看着这个"只见过两三次面的、萍水相逢、印象不深的人"。此后,胡也频便  相似文献   
7.
忆田汉先生     
叶浓 《文史博览》2005,(5):26-27
长沙“文夕大火”后,湖南省政府迁往耒阳,不少机关、工厂、报社迁到衡阳,出现了衡阳历史上的繁荣景象,一些文艺机构,如军委会政治部抗宣队、电影放映队、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均汇集衡阳,《正中日报》、《大刚报》相继迁衡出版,一时抗日文化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8.
口述时间:2012年11月 口述内容:1937年在上海爆发八一三战役时,我正在义乌老家,湖南部队十四师来我的家乡招兵,我投笔从戎,报名参军,被安排在苏州临平医院卫生队的担架队中,负责在嘉定黄渡附近接运伤病员。由于当时年龄小,又是新兵,我只参与对伤痛员补助工作,帮助他们吃饭、搀扶他们走路。淞沪大撤退放弃上海向南京后退时。  相似文献   
9.
毛键 《钟山风雨》2015,(3):52-53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医学家、营养学家和美食家.他在《建国方略》中写道:"……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中山先生认为, 中国烹饪全球第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