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氏兄弟 1982年,我和先生回台湾定居,和公公婆婆共同生活了二十几载,我也得以近距离地了解我的公公,了解陈家。 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蒋、宋、孔、陈被定义为“四大家族”,蒋、宋、孔是有姻亲关系的,而陈家能够“忝列”其中,我想大概源于陈家与蒋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史博览》2010,(1):1-1
<正>乍看本期封面人物,也许不知其为何人,但熟悉民国史的人不会陌生,他就是民国"四大家族"中宋氏家族的长子,孙中山、蒋介石的妻舅——宋子文。他因其显赫的家族和不凡的学历背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在姐夫孙中山的引导下走上了政治之路,而且  相似文献   
3.
来信     
重新审视的不只是一段历史 重新审视宋子文,经过了六十多年的等待。瞿秋白率先提出了中国四大家族的概念,其后陈伯达在国共内战中写《中国四大家族》,产生了敲响蒋家王朝的丧钟的震撼性效果。但多年之后,人们对该书指称四大家族借抗战为名聚敛民财,  相似文献   
4.
李少兵  王莉 《史学月刊》2005,12(3):100-105
20世纪20年代,瞿秋白等人提出了官僚资本的概念.抗战胜利前后,共产党人有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提法.1949年建国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基本延续了此前的定论.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对"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作用提出不同看法.上世纪90年代至今,除深入研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扩张的过程和途径、国家资本如何转化成了官僚私人资本外,不少人认为就性质而言,"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实际上含有国家资本和官僚私人资本两重性质.  相似文献   
5.
提起高秉坊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极为重要的痕迹。这是因为,高秉坊不但与中国“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关系密切,而且还是中国直接税的开创人。每年的7月1日为台湾的“税务节”,以此纪念1936年直接税的开征。直接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民党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13,(1):89-92
民国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靠手中的权力攫取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当人民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时,四大家族中的“八旗子弟”孔二小姐之流却在公众面前大秀时尚和奢华,还恬不知耻地说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民国时期的饥荒。  相似文献   
7.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8,(2):172-174
20世纪60年代末,上小学三年级的我开始在课上偷偷地读《红楼梦》,书皮外包了一层牛皮纸,上面写着“小矿工”,以备老师发现时蒙混过关。那时正值票证时代,每每读到书中钟鸣鼎食的古人生活,我的肚腹中便隐隐回荡着现实的饥鸣,身不由己地向往着《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那种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咳!那厮们究竟哪来那么多使不完的钱?  相似文献   
8.
周幼马 《纵横》2012,(5):4-9
孙中山逝世后:没有家产。没有实业,拒绝来自四大家族中任何人的资助 1925年2月24日,病危中的孙中山用英文口授,立下三个遗嘱,其中的“家事遗嘱”专门为宋庆龄而立:“余因尽瘁同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孙中山所说的所遗之物,就是两千本书、一套有着五个房间的住宅和一些衣物。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先后出现两位隶籍合肥的大人物,人称“李合肥”(李鸿章)、“段合肥”(段祺瑞)。说起“李合肥”家世,几乎是无人不知,然说起“段合肥”家世,却鲜有人能细说端详。宋路霞女士经数年不懈努力、多方采集,终将《段祺瑞家族访谈录》奉献给读者。读完此文,您或许能够明白,出身乡间的段祺瑞何以能在中国近代史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即使是被迫下野,其资历和威望还是让当时的军政界人士敬畏不已。  相似文献   
10.
早年曾有国民党“四大家族”一说,分别指的是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以及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他们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总代表,利用其掌控的反动政权,掠夺人民财富,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日本投降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照我等平民百姓设想,“四大家族”的这几个代表人物,必定是个个腰缠亿万,海外银行存有巨款,几辈子也花销不完。实则并非全都如此,其中的陈立夫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