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周易·噬嗑》卦记载了中国早期商业活动和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办法,六二"噬肤,灭鼻"讲的是商人因违背"禁令"而受到了割鼻的处罚。《睽》卦六五中的"厥宗噬肤"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光彩的事情,《象传》将"厥宗噬肤"视为"有庆"的兆头,是错解了经意。  相似文献   
2.
《周易·噬嗑》卦中的“噬”字最初作“肆”字,因与“逮”音近形似一度讹为“逮”,周子家竖燕地传授《周易》时则以方言“噬”代替了通语“逮”.《噬嗑》卦与早期贸易有关,“肆”义为摆设、陈列,“肤”为切肉, “噬(肆)肤”言在市场上陈设切肉以出售.《礼记·王制》有“衣服饮食,不粥(鬻)于市”的规定,禁止“饮食”在市场上出售. “噬肤,灭鼻”讲的是商人因违背“衣服饮食,不粥(鬻)于市”的禁令而受到了割鼻的处罚.《周易》“噬肤,灭鼻”现象是周公严禁聚饮纵酒思想的现实表达,折射出周公禁酒思想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秦朝末年,中原纷扰,匈奴南下与秦界于"故塞",所谓"故塞",即是战国时期修筑的秦昭襄王长城、赵武灵王长城和燕长城。汉兴之后,依然与匈奴以"故塞"为界,虽然匈奴屡屡进犯,但由于汉军的顽强抵抗和匈奴民族习性使然,西汉仍能保持这条边界,直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此边界才开始向外拓展。辽东一地较为特殊,其地退守"故塞"...  相似文献   
4.
器物纹饰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题材,即蛇噬蛙。蛇噬蛙纹饰是北方系青铜器搏噬纹的一种,出现在辽西至晋中一带,时间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战国,是这一区域极其富有特色的纹饰。蛇噬蛙纹饰和其他的搏噬纹饰在北方地区盛行,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勇猛尚武之风。中原地区搏噬纹饰的缺失和对动物搏噬的否定性定义,是由于农耕民族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江汉考古》2021,(2):54-63,52
人兽结合的纹饰或造型屡见于商后期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本文试分析与此纹饰或造型相关的青铜器的年代和地域分布,并据此提出此纹饰有可能形成和沿用于淮河流域至长江中游地区并于殷墟文化二期以前北传的发展脉络。该类纹饰其后在殷墟文化区域得到改造和融合,继而被西周初期的工匠吸收并在车器和兵器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讨论的是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谈过的话题:以滹沱为名的河流和域邑。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件大事:赵惠文王迁中山王於肤施。过去,学者都相信,这个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但本文却拿出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新证据,说明这种看法完全不对。事实真相是,《史记》提到的这个肤施并不是秦邑而是赵邑,它位於今山西五台县,汉代叫虑虒,和肤施一样,也源自滹沱。这个古老的城邑正在滹沱河的上游,离中山国的首都灵寿古城不远。  相似文献   
7.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相似文献   
8.
“干关”方足布地望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布币中有“干关”铭方足布一种,丁福保先生《古钱大辞典》和《中国钱币百科辞典》均载有此布拓片。按拓片此布足宽2—2.2、通长4.4厘米。钱界诸贤都以此布为真品无疑。近年来,黄锡全先生对此布的铭进行了专门考释,黄先生立论稳妥,分析透彻,个人读后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