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腻了地面上的旖旎风光,你是否会好奇我们脚下的土地,在被辗得平平的大街道下面,在我们每天行走的铺着柏油的人行道下面,在我们现在所居住的房屋下面,藏着怎样绚烂的景观?人类在地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的僰人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其"洞穴葬"表现的不是"入土为安"的观念,而是"弥高者以为至孝"、"高悬崖壁为安"的观念,坚信灵魂不灭,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南方民族生活的地理条件有关。透露出的价值取向从属于我国宗教价值取向:祛祸求福,一切为了生者。其实质体现了我国重现世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山水复兴     
<正>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两大喀斯特分布区之一,它其实并不是个简单的地理加地质的组合词,在地质学界,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词汇,用来描述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云贵高原及其周边的喀斯特分布区,这个词汇甚至还涵盖了东南亚的一些地方,比如越南有名的"海上桂林"——下龙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2014,(10):88-91
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起成为UNESCO——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项目地之一。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一期)由三个片区组成,即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三个片区分别开展了不同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井喷之后     
<正>今年世界遗产大会期间,短短两天内,中华大地上就涌出了4个南方喀斯特遗产地,22个丝绸之路上的遗产点,58个中国大运河相关遗产点。全国的世界遗产地、遗产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之势。看到这些数字,令人有一种头晕目眩之感。透过这些干巴巴的数字,我甚至能遥望到众多新增遗产地的民众们喜大普奔的场景,甚至还能感受到更多未能入选喀斯特、丝绸之路、大运河遗产点的各地民众们的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2014,(8):106-107
7月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修复——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遗产"分论坛在贵阳举行。此次论坛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黔南州人民政府承办,住建部左小平处长,贵州省住建厅杨跃光副厅长,中科院袁道先院士等人应邀出席会议。上午,来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联盟(IUCN)、韩国江原大学、英国肯特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就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做了精彩的报告,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的特点,就喀斯特的石漠化、地质遗迹、岩溶洞穴等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进行了探索和交流,并最终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7.
正环江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启动的?如何推进的?环江喀斯特与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然连成一体,保存了从高原喀斯特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喀斯特而构成的完整形态谱系。2006年,IUCN专家在考察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荔波部分的时候,就延伸考察了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喀斯特地貌,并建议我们作为  相似文献   
8.
时潇 《世界遗产》2014,(6):55-58
正桂北云贵高原南麓亘古的喀斯特群山多数没有名字,有几座山因为一个族群才有了"茅南山""凤凰山""九万大山"这样的称谓,正是这大山的褶皱,养育出了一个自成风格的山间民族——毛南族。而九万大山山麓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一个毛南族聚居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黑龙江省依兰倭肯哈达洞穴和饶河小南山M1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进行比较研究,对玉器的组合、佩戴方式、玉材来源、葬俗等也进行了探索,从而会使我们对两座墓葬的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云南西南部毗邻中缅边境区域,山高壑深,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自北而来,奔腾其间。小黑江是澜沧江在该区域内众多支流中的一支,江两岸多天然石灰岩洞穴,其中一处极为巨大的洞穴因洞内钟乳石造型似佛像而被民间称作石佛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