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手下的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的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哲理,不妨称之为“一口井”哲学。  相似文献   
2.
朱熹著名哲理诗《观书有感》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句。这“半亩方塘”在哪里?众说不一。或说在尤溪南溪书院,或说在建阳文公故居.或说在武夷山五夫紫阳楼。本文拟就《观书有感》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诗中“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所指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一笛 《神州》2012,(20):11-12
金庸的创作打破了以往通俗文学中"大团圆"的形式,在众多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孤独与疏离。金庸笔下人物的孤独感往往体现于其生活状态的孤独,内心体验的孤独以及生命本体的孤独三个方面,三个层面交织起来,使金庸小说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同时也使武侠小说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大部分人也许都将佛教浅显的认为是一项由佛、菩萨、僧侣、和信众组成的一个信仰体系,这一体系由信众虔诚的愿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一系列的宗教仪式组成。其实不然,作为一个存在数千年的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样式,某一意义上也可说是一种知识体系,佛教的延续和繁荣绝不仅仅是因为那些虔诚的祈祷和神圣的仪式,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宗教造像,佛家建筑以及佛教的民间节日等具象的形式传递予信众信息,以达到教化人心,普度众生的效用。  相似文献   
5.
感悟哲理     
【母题解读】受高考命题的影响,哲理思辨类考题逐渐开始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另外,有些考区虽然不是以哲理类命题出现,但字里行间闪耀出的智慧与理性光彩也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从2010年中考情况来看,"深刻"也逐渐成为了部分考区评判一类文的新标准。立意是否深  相似文献   
6.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宋·陆游《游山西村》)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却自然成趣.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简笔勾勒出山村那迷人的景色和农家的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腊酒在开春后饮用,虽然显得有些浑浊,但它依然醇厚.更何况农家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山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而那一个“足”字,则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村民款待客人那忠厚真挚的情态,以及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氛围,巧妙地烘托出来.随后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天成,又极富于哲理,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联语     
革命的先行孙中山,一生创作联语很多。博大、深情、哲理哲心。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撰此,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8.
感读沙翁     
叶一苇 《古今谈》2007,(4):35-37
文怀沙先生,今年98岁,身体健朗,银须飘飘,目光炯炯,步履轻松,谈笑风生。飞洋过海,奔走西东,乐而不倦;静下心来,落笔千言,倚马可待。不谈他的学问涵蕴古今,只说他的身心健康,已是人们“仰止”的“高山”!  相似文献   
9.
正一篇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能否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成败的关键。如果读者对文章有兴趣,说明文章是成功的。相反,如果一开头就给读者一种厌倦的感觉,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失败的。因此,在文章开头就抛出抓住读者眼球的撒手锏。那么,如何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呢?在开头设置悬念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因此,设置悬念即可以用在议论文中,也可以用在记叙文中,不同的文体设置悬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议论文如何设置悬念1.从材料出发引出疑问。文题材料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命题意图和写作方向。因此,读懂文题材料所蕴含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周德军 《沧桑》2010,(2):209-21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和伦理的冲突,情与法之间该作何选择,是现代人不得不面临的两难困境。《生物医学与法律伦理》课程正是关注生活,启迪人生,带给学生哲理思考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推进《生物医学与法律伦理》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