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康晨 《神州》2013,(4):7-7
中英两国在实证文化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与英国都是从经验出发,而英国得以发展成为唯物论,实证主义,而中国只停留在经验层面,说教礼仪之风兴盛。本文从英国文学名著《哈姆莱特》与中国古典名著的对比中,得出此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有一个隐藏在作品背后的重要背景——德国威登堡大学。许多评论者认为,这里是培养哈姆莱特成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基地。但联系莎士比亚时代德国威登堡大学所侧重的教育内容,当时这里所进行的宗教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再重新考察《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与路德宗神学的诸多相通之处,就会发现,威登堡大学对哈姆莱特产生的重要作用,正体现在宗教思想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们集合,准备出发,但是由于空袭频繁,指挥官直到凌晨才下达出发的命令。俘虏营的大门最后一次为我们打开了,门外有一些当地的平民,大多数是妇女,在等着,请求我们把他们带走。有一个女人抱住了乔治·哈姆莱特的脖子,亲吻着他,求他把她带走。然而,我们谁也没有答应,大家列队离开了棚屋和铁丝网。就连那些与我们一道行进的看守也很高兴西去。由于他们害怕突进的俄国部队,因此他们希望落入英国人和美国人手里,这一点也不奇怪。  相似文献   
4.
李晓璐 《神州》2012,(17):8-8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代表作。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剧本中的人物夹杂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应在作品中众人物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中。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的第一幕第三场中有哈姆雷特关于生死问题的经典独白,这段独白可以说是深入认识哈姆莱特个人性格甚至是理解整个戏剧的关键。独白不仅是针对哈姆菜特个人的复仇计划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意蕴。长久以来,学者们对于这段经典独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本文将从哈姆莱特个人性格、戏剧情节、社会意义等角度深入解读这段独白在戏剧中的合理性和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与哈姆莱特是同时代中西戏剧领域的大家,《牡丹亭》和《哈姆莱特》是他们的重要剧作。作品中都出现了魂,虽一个是为爱情的美女魂,一个是为政治的先王魂,但他们都由作品中主人公心灵深处而化。如果说杜丽娘的魂是“至情”而化,那么,老哈姆菜特的魂便是“至仇”而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