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咨议这一民主监督的新形式作为加强委员与界别联系的有效形式,业已成为委员知情明政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民主监督的有效措施,在推进民主监督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晓村(1906-1992),浙江余杭人.1949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以下简称民建),历任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常委,民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执行局主任,第四、五届中央咨议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3.
黄毅 《广西文史》2000,(1):40-42
陈树勋,字孔言,号竹铭,广西岑溪县人,1874年生。陈树勋自幼聪颖勤学,14岁即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之后,在光绪癸卯科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二年,晋升翰林院编修。在这一年里,他还被派出国赴日本考察。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筹备立宪,选他为广西咨议局长。民国以后,他先后任广西民政司司长、广西内务司司长。  相似文献   
4.
周志永 《史学月刊》2022,(12):66-74
清末预备立宪背景下,地方各省纷纷成立咨议局,接受新思想熏陶的士绅多加入其中。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拥有较强的参政意识,率咨议局与巡抚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清季官绅冲突的原因由多方所致,既有宪政支持下士绅权力扩张的因素,又有立宪进程中制度不完备的因素。为从制度上保障绅权扩张,谭延闿迫切希望加快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反对“皇族内阁”失败后,谭延闿对清廷由希望变为绝望,并最终倒向革命。预备立宪期间,谭延闿积极宣传宪政思想,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他的角色转换和心路历程亦是清末一些开明士绅或知识分子嬗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6.
彭剑 《安徽史学》2015,(6):83-87
岑春煊1907年建议各省设立的咨议局,以及其后江苏绅士与安徽官绅所设计的咨议局,虽然在本质上都不是完全的议会机构,但设计者都将其定位为"全省"的机关,而非"地方"的机关。法部在批评岑氏的时候,更是提出,必须先建立地方议会,才能建立省议会,地方议会是咨议局的基础。1908年出台的通行全国的《咨议局章程》,将咨议局定位为"一省之议会"。在上奏《咨议局章程》的奏折中,在与于式枚辩难的过程中,宪政编查馆都强调,由于中国的行省不同于各国的"地方",咨议局不同于各国的地方议会,而是中国特有的省议会。清季对议会系统的规划,是国会、省议会与地方议会,而非国会与地方议会。今人多将咨议局称为地方议会,实错解了当时制度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7.
广东咨议局旧址,现位于中山三路烈士陵园内,为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该建筑坐北向南,自南至北有中式大门(已毁)、石砌荷池拱桥,主楼,后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已毁)。其主体建筑为前圆后方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是西方古罗马式议会建筑。大厅屋顶为半球形,  相似文献   
8.
“贞吉居”,位于福州南后街西侧162号,为董执谊故居。董执谊(1863--1942年),字藻翔,号藕根居士.出身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归辞,专心治学,喜藏书。在南后街开设过“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他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乐嘉藻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参加过戊戌变法,办过教育,创办过《黔报》,任过贵州咨议局议长和教育总会会长。清朝覆亡后,他出任贵州大汉军政府枢密院枢密员。由于不满“滇军入黔”屠杀“自治党”人,遂退出政坛,  相似文献   
10.
崔助林 《沧桑》2009,(2):28-30
1907年,清政府谕令各省督抚在本省设立咨议局,这是其颁布预备立宪国策后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以后清政府的宪政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山西省在进行一年筹备后,于1909年正式成立省咨议局。这是西方资产阶级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机构在山西省的开端,对山西省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新政治机构山西省咨议局的建立和山西省政治民主因素的增加来考察咨议局对山西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