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小平 《旅游》2005,(3):80-86
巴乌,哈尼语"各比"、"梅巴",是哈尼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吹奏起来如歌如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音色袅袅,在美丽壮观的梯田山水神话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市井陉北宅村一座晚唐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塑吹奏俑(封三,上),为我们提供了晚唐时期一个民间艺人组成的小乐队走村串户的表演场景——五位或坐或立的艺人与两匹舞马聚于一个长18.5厘米、宽16.5厘米的四足底座  相似文献   
3.
李岩 《民俗研究》2001,(4):76-79
胶东的民间乐班传承可上溯到四五百年之前,众多乐班的存在与发展与民俗仪式息息相关。婚礼仪式要请乐班,丧礼仪式尤其要请乐班。民间乐班,俗称为“吹鼓班子”,艺人称为“吹鼓手”、“吹手”。婚礼的乐班,多在迎娶当天,由男家雇用,晨起即在门前吹奏,然后随迎亲队伍到女家,用大号“鼓门”,之后在仪式的各个环节伴奏。迎娶回程的路上,凡过村庄,必定奏乐。到男方所在的村庄,轿夫前三(步)后二慢行悠轿,乐班尽全力鼓吹,成为仪式中的音乐高潮,如果获得主家和前来看热闹的人的好评,乐班不但会得到赏钱,还会因此而出名,所以在这等场合,艺人个个尽力,班头也尽力指挥张扬。丧仪中的乐班往往比婚礼的鼓吹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杨审 《人物》2018,(2):86-93
  相似文献   
5.
双簧管演奏中,音准、音色、节奏等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力构成了其基本要素,掌握好双簧管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是基本功练习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过程,是演奏艺术的完美表现。  相似文献   
6.
戚永晔 《风景名胜》2010,(10):109-109
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去运河拱墅段散步,如果不是刮风下雨的日子。总能听到大关桥下优美的萨克斯吹奏声。抬头一望,不远处有位老人坐在河岸椅子上自娱自乐,闭着眼睛,神情专注地融合在乐曲中。  相似文献   
7.
张全民 《文博》2008,(1):11-14
1990年6月,在西安西郊热电厂一座唐墓(编号M63)中,出土了9件唐三彩玩具[1].它们有的塑成动物的形象,如骆驼、鸟、水牛、狮子;有的塑成人物造型,如相扑小儿、拍腰鼓乐工;有的则是将人与动物塑为一体,例如骑马男子、骑牛吹奏牧童;还有简单的吹奏玩具猴头埙,巧妙地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其用途主要是观赏把玩,或作简单吹奏之用.  相似文献   
8.
严农 《文史春秋》2003,(1):57-63
1903年7月20日,贺绿汀诞生在湖南省邵阳县东乡(现邵东县)马王唐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原名贺楷。贺绿汀的父亲虽有六个儿女,但仍节衣缩食,送贺绿汀上了私塾,但年幼的贺绿汀却迷上了音乐。他一有空,就用自己嘹亮的歌喉在山坳里和牧童对歌,用自制的短笛在牛背上吹奏。村里婚丧嫁娶,照例有喇叭铜钹吹吹打打,在这浓烈的民间音乐的气氛里,每次都有他那惊羡不已的目光在各种乐器上流连。  相似文献   
9.
闹棚     
徐高潮 《民俗研究》2001,(1):192-198
在鲁南乡间民间葬礼上,流行一种叫做“闹棚”的习俗,它不是葬礼的仪式,但它是葬礼上的一个高潮.是今日葬礼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插曲。所谓的闹棚,就是在丧主招待宾朋的山棚下,吊孝的亲朋会聚一堂.边饮酒,边取闹,边欣赏乐班的吹奏、闹棚共有两次,一次是在葬礼正式举行的前夕,另一次在葬礼当日的中午。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27日,流传千年不绝的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示——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的32位高僧,以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赞偈、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由 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构成的完整的梵乐套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