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段丽  王建中 《中华遗产》2010,(2):152-155
若是评选古时最情投意合的文人夫妇,生于吴地、长于吴地、厮守于吴地的沈复夫妇自当是其中翘楚。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士。他既非学界之大儒,亦非声名喧嚣之诗客,虽画得一手好丹青,也未曾扬名于画坛。唯其所著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让人至今阅之心醉。  相似文献   
2.
吴地织女节     
苏州盛产丝绸,据史书记载,在西周时期我们苏州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了。明清两代政府都在苏州设立了织造局,与南京杭州并称全国丝织业三大基地。  相似文献   
3.
闻惠芬 《东南文化》2003,(11):46-51
受生存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吴地早期玉化之内涵实质包含着中国传统化的基本核心。《易经》为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几千年来,固定着华夏民族的思维程式。然今人皆知《周易》而不知《连山》,不知易之真正泉源乃吴地玉化也。  相似文献   
4.
吴、越、楚贵族墓地在吴地相继发现,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关于发掘简报中墓葬时代及其国属问题仍值得商榷。经实物论证及对照文献资料分析,结论为:有争议的真山大墓国属应是吴国贵族墓;鸿山贵族墓地应是战国中期,而不是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吴地富有区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施远 《收藏家》2011,(5):31-38
明代以来,江南的竹刻大抵不出嘉定、金陵二家,其盛行的区域未出吴地。及至清代雍乾以降,自新昌人潘西凤一出,浙中竹人始日渐增多。发展到道光朝以后,浙江地区的竹刻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传统竹刻重镇嘉定,也让新兴的吴中竹人群体相形见绌,成为清代后期文人竹刻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据说,在元朝末年,内地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蒙古人抵挡不住,向塞外撤退,把江浙人向边塞押解,其中一支渡过黄河后,就在吴堡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建立城堡,因江浙属吴地,这个堡就叫做吴儿堡。  相似文献   
8.
李军 《南方文物》2000,(2):32-34
近年来,随着神兽镜出土资料的日益丰富,对神兽镜的兴起年代、主要产地、流行区域等问题都作了较详尽的考证,普遍认为神兽镜是东汉中晚期出现于吴地的一种铜镜,三国时广泛流行。会稽山阴、吴郡吴县、武昌是主要产地,以山阴为启始地。然而在神兽镜为何能在吴地兴起,其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神兽镜中造像与佛像的关系,神兽镜的铸造技术为何能突破前代等方面,学术界尚未作过系统性的研究,笔者试从其纹饰题材、神像造型、装饰技法等方面结合东汉时吴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民情等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梅岭玉与吴地早期出土玉器的关系,在综合了梅岭玉成因的基本特征和吴地出土玉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梅岭玉与吴地早期玉器的化学成分,梅岭玉出土的地理位置,及制作玉器以就近取材为第一要素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梅岭玉与吴地早期玉器有着密切关系的论点。  相似文献   
10.
受生存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吴地早期玉文化之内涵实质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易经》为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几千年来,固定着华夏民族的思维程式。然令人皆知《周易》而不知《连山》,不知易之真正泉源乃吴地玉文化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