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石磨水碾、斗笠蓑衣的老物件里,在乡曲小调、劳动号子的音律里,感悟着一念纯真,用以灌溉自己的心田。"生活在别处"出自于法国诗人兰波,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将此作为自己小说的名字。这是一句跃纸而出的心声呼喊,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这也是当今社会都市人心中的愿望与向往。对于都市人来说,物质条件的满足,让我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城市的喧嚣嘈杂,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劳动号子多种多样,有擀毡的号子、榨油的号子和打墙夯土的劳动号子等。一、打墙号子打墙夯土号子是亘古以来勤劳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发明和创造。打墙,一般需要3-4把杵子,抬杵子的小伙们必须身强力壮。等到墙板里装满了土,抬杵子的小伙们就排成纵队,由一个打头的人领喊号子,后面的跟着喊。"哼儿里哼,夯儿里夯,哼儿里哼哪,夯儿里夯啊!"  相似文献   
3.
假如说昆曲成了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那么很多剧种就还是流浪儿,东四十条清代皇家粮仓改造的餐厅里,昆曲俨然大有"皇家昆曲"的派头,但"每晚仅备60席"的噱头,又酷似"CBD帝王,仅备60席"之类的房地产广告。而川剧可能连郊区的限价房还混不上还无家可归呢。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风光令人眼红,但对川剧来说,可气的不是昆曲,而是川江号子——川江号子居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川剧面临生存危机之际,没听说过川江的船夫因为成天吊起嗓子仰天长啸,就能在岸上买个房子什么的,也没听说政府有关部门每个月像发放方面卫生纸一样给川江船夫发一箱金嗓子喉宝。  相似文献   
4.
向孜 《神州》2013,(4):175-177
高山号子是一种原生态的劳动号子。它广泛存在于溆浦及其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高山号子也是较强的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的有机结合,也是音乐美和劳动美的和谐统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本文将以湖南省溆浦县高山号子为例,详细介绍探析其独特之处,挖掘其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文化,从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王刚 《旅游纵览》2011,(3):46-49
平日里,这里只是横门湾的一个普通渔村这里每年都上演北方地区最大规模的海祭每年的3月20~22日,十几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涌入这个无声无息的小渔村摆供、祭奠……渔家媳妇蒸面馍,打扫龙王庙,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幸哉,尚飨——"高亢的《祭海文》和嘹亮的船工号子,透过扩音喇叭在渔村周戈庄的"田横祭海"广场上回响夜幕笼罩着古老的传说,风轻桨橹摇一个田横祭海节,一只窝缩在海洋文化里的蛤蜊  相似文献   
6.
运河船号     
运河船号,是指曾在南运河水运航段流行传唱的船工号子. 南运河指京杭大运河的天津至山东临清(再往南为漳卫河)478公里航段.在我国漫长的南运河航运史进程中形成的船工号子,至今保留在泊头市区为数不多的老船工记忆里,是南运河航运史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留存. 古镇码头 南运河曾是黄河故道,亦称清水.曹魏时期沿此修建白沟水运,隋代成为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时称永济渠,又名御河.从那个时候开始,“泊头城区兴起于运河漕运,由运河码头发展而成”.中国水运史丛书《河北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说:“泊头镇位于河北省中部偏南,是南运河上的著名码头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建柱 《文史精华》2009,(12):53-56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经参加过长征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时.创作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了其中的10首诗谱成了组歌。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红军当年走过地区的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调,  相似文献   
8.
《文史月刊》2012,(10):F0002-F0002
澧县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西缘,是湘西北重镇,有"九澧门户"之称。明清时代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的集散中心。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  相似文献   
9.
纤夫     
梁斌 《文史月刊》2011,(8):63-64
千百年来,巴东的纤夫们生活在峡江上,在三峡停驻了7年时间以期记录历史的摄影师郑云峰先生这样描述他们:“一条船上,有摇桨的、撑篙的、掌舵的,少则十几人,大船多则上百人。100人的大船上70—80人为纤夫,他们的行动以击鼓或号子协调,鼓手和喊号子的在船上由舵手指挥。12—20人留在船上撑篙……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民间歌谣更是浩如烟海,灿若星河。随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这些民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此外,通过各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些民歌形式都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发展。而作为最原始、最早出现的民歌形式——劳动号子却被人们渐渐遗忘。一些协作性较强,动作在节奏、速度上经常变化的集体劳动,需要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