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史家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史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史家在继承传统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吸收近现代西方新的文学观和史料观,对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成因、如何正确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历史研究运用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一些史家还在运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2.
尹振环 《炎黄春秋》2007,(10):74-80
这些年来,影视传媒对秦皇汉武炒得沸沸扬扬。自然这跟伟大人物的肯定有关。章太炎的《秦政记》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世以为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又说:“其视孝文,秦皇犹贤也。”1957年6月13日毛泽东与吴冷西的谈话,也表示了类似看法:“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  相似文献   
3.
志书的史家法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修志者对志书整体性的追求,做到著述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很关键。乾隆《西宁府新志》的编纂者杨应琚对“史家法度”有着理性而深入的思考,借助著述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他尽可能地体现方志的整体性,为乾嘉时期史派方志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4.
瞿林东 《史学集刊》2006,(4):104-109
中国古代史学在发展中,存在着直书与曲笔的斗争,这在官修史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史馆又是这种斗争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历代正直的史家坚持直书的精神、追求信史的目标从未改变。《唐会要》中的《史馆·史馆杂录》所记的史事,反映了唐代史家追求信史目标的足迹,以及他们的操守和信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任继愈,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曾用名任又之,1916年生,山东平原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相似文献   
6.
文史回翔记缪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蓉 《巴蜀史志》2006,(4):57-58
缪钺(1904-1995),字彦威,原籍江苏溧阳,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其诗词、书法亦堪称大家。1904年12月6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缪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后随家寓居保定。缪钺家学渊源深厚,七、八岁时,就从外祖父邹蘅衫读《论语》、《孟子》。稍长,缪父即引导缪钺学习训诂、校勘学,江苏高邮王念孙、王引父子在这方面造诣最精。后来缪钺回忆道:“我读经书如《诗经》、《左传》时,常检读《经义述闻》。王氏运用以声音通训诂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史学界往往“盖棺论定”。然而,洪承畴已死了300多年。史家对他有褒有贬,但贬多于褒。至于民间,受明末以来历次反满思想的影响,“汉奸洪承畴”已成为“定论”,尤其在洪承畴的家乡,上了年纪的人说起洪承畴,总是悲喜参半,真不知如何评说,同宗乡亲们更是如鲠在喉。心情复杂莫测。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片面地根据他在一生中的某一片断,而武断地下结论,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评价其一生中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8.
1933年10月26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已经结束几天,正当大会的热烈场面从人们记忆中逐渐淡出之际,突然,《中央日报》以显著版面报道了又一则体育新闻壮举:史家军昨横渡长江。顿时倾城轰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大钊、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和白寿彝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史关系问题作了现代解答,将其内涵拓展到四个方面,即:史学与文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关系、史学与文学认识(思维)形式的异同及相互关系、文史撰述的异同、史家文学性的才能和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家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现代史学领域文史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因稿事之需,拜读钱学界诸辽钱研究宏与唐石父先生书赠之兼收部分史家考论的《辽代货币论选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深受启发,并被导入一种前未有之的思考。由于学识浅陋,不敢擅论是非,只能以学习笔记作随笔说之,或可在内部讨论中逗行家之一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