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历史不外乎世代的交替,方志作为记述地方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每隔一段时间必须续修,才能保证各地历史记载的延续性,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如何续修方志,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这里仅就历史上方志的“续修”与“重修”的一些问题略作阐述,以供今天续志借鉴参考,不当之处尚祈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3.
大明通宝到底于何时铸行,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至今泉界争议犹多。据史籍记载,大明通宝的铸期有多种说法:洪武年铸说;嘉靖六年铸说;隆庆年铸说;万历年中铸说;南明鲁王铸说。历年来经过泉家学的不懈探讨研究,如今洪武、嘉靖、隆庆三朝铸造之说基本已可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4.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5,(2):127-128
<正>王晖:《论西周金文记时语词及大事系"年"的史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了。西周金文资料中所记述事件的开头往往有年、月、月相、干支日,用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也常常记载相  相似文献   
5.
《国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诸多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并深刻总结其历史经验。它又以记载春秋时期贤士大夫的"嘉言善语"为重要特色,成功地创设了"记言"为主的史书体裁,承裁着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国语》历史叙事有很高的技巧,成功地将"记言"与"记事"相结合,以对比手法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揭示出历史的深刻内涵,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客观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并提供了"纪事本末法"叙述历史的范式。产生于战国初年的《左传》、《国语》两部名著,标志着先秦史学的发展达到重要的阶段,并为中国史学即将出现更加成熟的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献记载,敦煌地区寺院每年都举行盛大的行像活动."行像"亦称为"行城"和"巡城",乃指庄严佛像用宝车载之巡行城乡,以纪念悉达太子出家的一种佛事活动.就敦煌行像活动的研究,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罗华庆先生在<9至11世纪敦煌的行像和浴佛活动>中对中土行像活动起源、历史演进及敦煌地区的行像活动做了考察,指出敦煌行像活动具有浓厚的政权色彩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7.
一、明朝以前的东南亚早期华侨 我国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据文字记载.最少当有1600多年了。东晋时代的高僧法显.和他的佛徒慧景、道慧、慧应、慧嵬一行5人,就随带一大批人员,前往亚非各国探险。他们经过锡兰(斯里兰卡)、印尼、印度、非洲等地。这些留居海外的人.就成为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华裔”了。  相似文献   
8.
<正>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东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史学家将黑龙江地区古代民族划分为三大族系,依兰始终处于黑龙江东部的肃慎—挹娄——女真系活动地域的中心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肃慎人是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黑龙江地区先  相似文献   
9.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雁门迄北地多斥卤,岁仅一收,太行迄东则冈峦带土,颇鲜平原”。加之明清时期生齿日繁。导致地狭人稠,食不足用。继之而起的过度耕垦,使山间瘠田、村边角地都得以利用,甚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终导致许多山地丘陵地带“遇积雨则河水暴涨,其势奔腾而不可遏,往往啮田为害;数十年来洗荡民田千有余亩,尽成沙砾”。与森林破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一些护林碑刻,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保护森林、树木的一些情况:一方面人们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和风水意识,加强对寺庙林、风水林等的保护,其目的并非出于自觉保护林木,但客观上还是达到了保护林木的效果。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人们切实意识到破坏林木对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对林木保护的自觉意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的滥砍乱伐,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竖于田间地头,或立于祠堂庙墙,警示人们禀遵毋违。这些碑刻资料大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乡规民约性质,是珍贵的民间环保史料。其记载的有关破坏森林的性质主要是习见不鲜的一般性砍伐,不同于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的毁林开荒,故而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10.
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名小白),被一些史书大大过誉了。他的入国和登位,给人以阴谋篡夺之感。在他的前任齐襄公(名诸儿)淫乱失政时,进谏被踢了一脚,呆不住。便和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待国内乱发,诸儿和嗣君(公孙无知,又名无亏、无诡)被杀.他和鲍叔牙悄悄地日夜兼程驰回,抢先入都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