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人守望砚台,辛勤笔耕,总想于池中发现脉象,作文风采感人,绘画生动自然;一日又一日,一年复一年,砚台已成为文人墨客一块精神园地,钟爱之至。可以这样说,中国三千年文化史有如奔流的长河,竟然发源于小小砚池。但随岁月流淌,当舶来发明的硬笔流行使用时,我国使用了二千年的毛笔不得不退让一边,而盛墨工具砚台也往往随之闲置一旁,成为一种不很实用的艺术品,默默展露出古雅风姿。  相似文献   
2.
盐亭馆藏文物较为丰富,兹择要介绍三件:一、“陆游砚”(图一)端砚,是我国传统名牌实用工艺品之一。在历史上,它同宣纸、徽墨、湖笔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写道:“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盐亭馆藏文物明代“陆游砚”具有与众不同的优美石质:“端溪下岩旧印石黑如漆,红润如玉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古砚辨》)”。陆游砚为长方形,棕黑色,长38.9厘米,宽26.5厘米,厚8.4厘米。  相似文献   
3.
彭建  苏鹏 《收藏家》2010,(7):3-9
武汉博物馆与上海松江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古砚奇葩——砚台珍品展,于5月1日在武汉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的展品时间跨度从西汉起,迄止近代,砚质包括石、陶,瓷、澄泥、紫砂、青铜、铁、玉、木、水晶等,制式有辟雍式、风池式、太史式、玉堂式等,形状有方、圆、天然、神兽动物、瓜果花卉、钟鼎器物等,构成了一部形象的中国古砚发展史,也是中国砚台文化的一次较全面的展示。现从展品中撷取26方,稍作赏鉴,以飨观众。  相似文献   
4.
宾娟 《福建史志》2014,(1):48-50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本文主要以福建出土的砚台为对象,探讨福建古砚的历史发展及其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周允中 《文史博览》2010,(10):70-70
<正>吴稚晖人称"吴疯子",言行放荡不羁,不管是骂人还是写文章,脏话连篇。虽然口德极差,不过他的清廉自重,却是有口皆碑。抗战爆发后,吴稚晖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当局专为他在重庆修建小楼一座,他拒不领情,特意在中央组织部后面的大田鸡山坡上,自盖茅草屋一座,面积13平米。他的茅屋在风雨中倒塌之后,就租住在上清寺(国民政  相似文献   
6.
吴笠谷 《收藏家》2006,(10):63-68
笔者制砚有年,于古砚多有亲近,近年客居京华,往来于晋、陕、豫、鲁、冀诸省,于诸地之古虢州、绛州、泽州、鲁柘各品之澄泥更得“近水楼台”之便利,过眼无数出土物、传世品;箧中也得收不少佳品,稍有心得,深感当世藏家惟端歙老坑是求之风之偏颇。  相似文献   
7.
华慈祥 《收藏家》2010,(4):32-34
历史文献中有关砚的记载在宋以前比较少见,大多以颂砚诗的题材出现,宋代以后古籍中关于砚的篇章与专著明显增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砚录之类的书籍,一般记录作者砚之把玩、研究的心得;或者前半段记录作者砚之把玩、研究的心得,后半段集录前人有关砚的诗文。二为砚图类书籍,记录某人或某处所藏砚图,或有文字说明。能够入选的古砚一般来说,材质上佳,制作精细,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端随笔     
我对古砚的收藏,开始杂一些,端、歙、洮、青白石、陶、玉等砚都有,随着在收藏的实践中加深了认识,逐渐地把范围界定在端砚之内,因为相对而言,能见函的端砚较其它的砚较多,鉴赏端砚的能力也就提高较快,所以很自然地形成目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走进福建省宁化县博物馆大厅,在众多琳琅满目的文物中,老远就可看到显目的位置上放着一方古砚,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苏东坡“德有邻堂”名砚。借问这方名砚如何“落户”在边远的宁化县城,这还得从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伊秉绶当年如何发现此砚,仿制此砚,将真砚带回了宁化老家说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