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办的“丝路古地图与跨国经济文化交流”工作坊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举行。来自两岸13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地图学史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基本局限于绘本地图,对于数量庞大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缺少重视,其中以"十五国风"为主题的地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主题的地图在宋代以来的古籍中长期延续,但又不断发生着变化,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绘制年代的判定与绘本地图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十五国风系列地图的分析,说明印刷术造成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在宋代的爆发性增长,并且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积累和发展进程,但与今天创造知识的速度相比,中国古代创造新地图(知识)的速度依然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3.
唐晋 《中华遗产》2008,(4):46-55
从禹铸九鼎开始,上古先民就对广域地理表示出巨大的热情。古地图忠实地记录着先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少相关的传说故事就埋在史家的简册和时间的尘埃中,我们怎能错过它?  相似文献   
4.
中国各朝代古地图的风格有很大差别.其鉴赏方法主要是目鉴和考证,“鉴考并用,鉴中有考,考中有鉴”。  相似文献   
5.
通常来说,中国清代以前绘制的地图被称为古地图,其绘制普遍采用和中国山水画一脉相承的形象画法, 多方位透视和主观示意者众,特别讲求与大量文字注记相配合……为何中国古典地图与现代地图差异如此之大, 曾以不科学之名被全面放弃的中国古典地图绘制方法, 对现今这个地图数字化的新变革时代,能否产生一些崭新的启示? 本文是一篇对中国古地图的价值进行历史和文化双重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海涛 《郑和研究》2010,(1):23-23
2006年初,北京通商律师事务所刘刚律师对外界公布一幅《天下全舆总图》。该图绘于清乾隆年间。图中文字称“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所绘,整个古地图绘出目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陆地,包括南极、北极、格陵兰。  相似文献   
7.
朝鲜古地图中保存了清代中朝边界的诸多重要信息。通过对多种朝鲜古地图的解读,考察了其绘制方法与特点,重点分析了穆克登碑、图们江源、"间岛"及鸭绿江下游岛屿等边界地区在地图上的表现方式与变化轨迹。可以看出,朝鲜古地图在绘制方法受到了中国传统舆图的深刻影响,在内容上反映了绘制者对本国历史、地理状况的认知,也体现了其领土观念与"北拓传统"。  相似文献   
8.
透过法国制图家桑松1656年绘制的中国地图,揭示已佚的由耶稣会士罗明坚与意大利制图家内罗尼合作的1590年单幅中国大地图面貌,指出此图主体部分是由罗明坚依据《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所载中文舆图摹绘的抄摹型分省图稿拼合而成的,拼合主要基于对分省图稿省际河道比较随意的连接,造成水系、诸省轮廓及方位等重大错误。部分图示还借鉴1584年刻印的巴尔布达"中国新图"。此图是已知最早的单幅西文中国详图,虽有缺陷,但对中国地理面貌的展现较此前西文地图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9.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1,(1):127-128
林岗:《从古地图看中国的疆域及其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历史上存在两个关于中国疆域的观念系统:一个是"禹迹图"系统,另一个是"一统图"系统,古地图有"本部中国"和"周边中国"观念系统的分别。这种历史上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关于中国疆域的观念,反映的正是农耕世界和游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四川省四路关驿图》是明代末年四川对西南边疆乌斯藏、朵干和云南地区茶马贸易布控所需的军事专用地图,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幅南方省区系统大区域军事地图,图中大量的明代地名可补方志文献记载的不足,也可从中窥视当时茶马贸易的基本状况.当然,《四川省四路关驿图》与中国大多数传统写意山水式或平面符号式地图一样,其精准度十分有限,反映了明代中国对西部边疆地区地理认知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