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静静 《史学月刊》2023,(2):115-129
层累说的现代性争议衬托出其作为转型期理论的魅力。关于层累说的最初批评并不牵连今文经学。“今文经学促成说”始于《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之后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阶段,径直向层累说对托古改制说的借用发难。愈演愈烈的风势逐步殃及层累说的条条立论,学术史与思想史夹击下的清理式阐释似让层累说再难摆脱今文经学的烙印。但现有解释与彼时境况的多重冲突要求重新理解二者关系。以正向叙事回归顾颉刚本身,经由历时的缕述发现层累说提出时期,顾颉刚对今文经学的态度并不像如今认定的那般紧密,托古改制说亦未得其青睐,保持相当程度的疏离才是二者间的真实样态。这一情形有所变化始于层累说提出之后,托古改制说、甚至刘歆造伪说均被用作丰富层累说的借力,顾颉刚也不再吝啬对今文经学的肯定。将今文经学之于层累说的影响由推动性倒置为源头性的行为即由此发生。层累说与今文经学并不同质,它们对何为历史事实的不同判定是分离二者的最佳说明。谈论其关系若以断裂性为前提,或许更能呈现层累说作为现代史学命题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公元前3千纪后期至2千纪之初的龙山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存在三个丧葬传统,即富贵并重的海岱传统、重富轻贵的江汉传统和重贵轻富的中原传统。这三个传统的涵盖地域,恰好与所谓中国上古"三民族"或传说时代部族"三集团"的分布地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3.
如何进行中西方史学比较研究以及在新的世界史背景下认识中国史学传统,是当今中国历史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海内外学人倍加关注。刘家和先生长期从事希腊、印度与中国的古史研究,近些年来开始从思想的层面检视中西方史学,因为有着深厚的古史研究基础与通贯中西的理论修为,刘先生总能见人所不能见,于中西史学颇多新识,尤其是在方法上多能予人以启导。当然,由于中西方语文背景与思想进路的迥然不同,双方史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西方的逻辑理性与中国的历史思维如何对接与融通,仍然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神话往往是零散的,缺乏体系。先妣神话出现在各种古典文献当中往往也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先妣神话的研究却是关乎中国文化源头中文化始祖的重要一部分。对于零散的材料也能做出具有价值的研究正是人类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2014年4月24-26日,南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在天津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40余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围绕古史理论探索,政治史新探,制度与仪式,出土资料新研,地域变迁与地方社会,宗族、聚落与日常生活,信仰、思想与文化等七个议题交流了治学心得。  相似文献   
6.
告别黄宗智     
40岁时从政坛回归学界,决定出国留学。尽管我原先治中国古史,但对一个学者来说,最高理想是学贯中西。只有掌握西方学术,才能从新的角度观照中国的学术文化。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以前的学生营红。当时她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留学,很快就收到回信。  相似文献   
7.
对照以赛亚.伯林的多元论思想可以发现:我国法理学界对中国法律正当性问题的论证大多局限于必要论证,而不成其为一种充分论证。这种片面性论证只说明了一种主张自身的合理之处或其它理论的不足之处,未能就自身主张相较于其它主张的优越性作出进一步比较分析,因此必定欠缺说服力。《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即为此种片面性论证之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8.
文史圣地——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3A级景区,整个建筑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山环水抱,雄伟壮观。在这里,可以脚踏司马古道,追寻司马遗风,触摸太史丰碑,感悟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史学界对“古史辨派”史学评论的历史,提出应从“古史辨”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历史使命、“古史辨”寓致用于求真的史学实践以及“古史辨”对历史认识特点的探讨等三个方面,来评价“古史辨”的实践与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方继孝 《收藏家》2003,(5):12-18
现在提起陈梦家,知道的人不多了。其实,陈梦家是一个集诗人和古史学、古文字学、青铜器鉴赏和明代家具鉴藏一身的大家(图:四十年代的陈梦家)。1911年4月20日,陈梦家生于南京,卒于1966年9月。祖籍浙江上虞县上官镇。笔名陈漫哉。他的父亲陈金镛老先生,早年毕业于之江学院,曾任神道院提调、广学会编辑等职,是一位非常忠厚纯朴的长者。他的母亲出身牧师家庭,粗通文字,懂罗马拼音,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有八个姊妹,两个哥哥,两个弟弟,均为一母所生。他的夫人赵萝蕤女士,是著名的英美文学家(图1 陈梦家与夫人),乃父赵紫宸,1917年起历任东吴大学教授、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教授和院长。建国后,曾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