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包立民 《世纪》2020,(2):85-87
我是朱东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学生,屈指算来已有半个世纪,可算老学生了。朱老将书法的笔道比喻成面条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五年求学时,朱老是系主任。每年系里的"迎新"开学典礼,他是必到的。朱老师是一位古典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他在系里开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传记文学》,均是为高年级开的课。  相似文献   
2.
正人物简介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载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927年王国维投湖自尽,众说纷纭中,陈寅恪在故友的纪念碑上留下这句话,他以"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赞誉这位大师。20多年后,双目已盲的陈寅恪解释了碑文的内容:"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  相似文献   
3.
我原是写小说的,命运却使我到大学里来教古典文学。写小说是抒发自己的主观世界,教书却是阐述他人的客观世界。我自惭不如专家们精深,幸还不懒,欲以阅读的广泛来补钻研的精深之不足。并大胆将阅读所积累的众多资料,编写成《中国小说史》,计44万字,于1991年出版。但还有部分资料未曾用上。现我已年将就火,与其弃置于白蚁,不如再整理出一二,以飨读者。因名“小说小考”。  相似文献   
4.
于继增 《文史精华》2009,(12):11-18
1975年8月,一场惊动全国的评“《水浒》”运动突然而至,并且轰轰烈烈地搞了好几个月。然而,人们始终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的是:这场运动到底有着怎样的背景?一部古典文学作品究竟与现实有何联系?为什么要把一个经过虚构的小说人物宋江拿出来往死里整?随着对文革档案的逐步披露,这场运动的内幕终于被揭开,种种谜团有了答案……  相似文献   
5.
<正>杨宪益(1915.11—2009.11)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他与夫人戴乃迭的译作(中译英)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各门类,约  相似文献   
6.
喻战勇 《钱币博览》2010,(2):44-44,41
1265年6月。但丁诞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但丁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他对拉丁文、诗学、修辞学、古典文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无不研究,使他在青年时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他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欧文学巨擎之一。他以其不朽的叙事诗《喜剧》,后改名《神曲》而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他曾经阅读过《昭明文选》、《古诗源》、《元人小令集》、唐宋元明清《五朝诗别裁》、《词律》、《容斋随笔》、《梦溪笔谈》、《楚辞集注》、《屈宋古音义》、《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絮》等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1]其中,他对庾信的《枯树赋》却百读不厌,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8.
李建燕 《神州》2014,(9):90-90
<正>有两个人,各自在沙漠上栽下一片胡杨树苗。一个人每隔两三天,不管烈日还是飞沙,都会给树苗浇水,而另一个在树苗刚栽下时浇了几次,等到树苗成活了,就不再浇水了,只是扶一下被风吹倒的幼苗。过了两年,两片树林里的树都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辛勤人的树几乎全被暴风刮倒了,而悠闲人的树没有被风吹倒和吹歪的。——题记教材:人民版必修3专题二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型:高一新授课  相似文献   
9.
秦似(1917—1986年),现代杂家、诗人、古典学专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原名王缉和,抗战时期在桂林发表杂,始改今名。另有笔名余土根、茹雯、姜一等30多个。广西博白人。早在玉林高中、广州知用中学读书时即开始学创作,在广西《国民日报》《广州日报》发表作品十多篇。1937年考入广西大学化学系,未等毕业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任《贵县报》副刊编辑,发表进步章。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