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明末清初时期曾鲸及其弟子作品的考证,阐述了曾鲸所创立的新风格肖像画及其影响。同时论证了曾鲸的“波臣派”画风于17世纪通过黄檗僧人传入日本,从而在日本形成所谓“黄檗画像”。日中绘画之交流从中亦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2.
朱向云 《神州》2013,(23):161-161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界兴起。功能派翻译理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本文将对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翻译原则,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3.
宁腾飞 《安徽史学》2023,(5):160-168
在阅读史的视角下,五四时期学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新文化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强调它的革命性意义;东方文化派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批评胡适轻视人生观问题;学衡派从中国文化出发批评胡适的疑古与诋孔。实际上,《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深深地与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争论纠结在一起。文化观的差异导致它的学术反响也呈现出复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围绕《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不同声音,不仅揭示了文化观念的差异性,更凸显了著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乾嘉时期快速兴盛的歙县岩镇金氏家族与桐城派代表人物及传承者刘大櫆、吴定、王灼、张惠言、恽敬等关系密切.金氏家族特别推重刘大櫆的古文,器重桐城古文的传承者,并以新兴大族的实力吸附着文人学士讲学习文,俨然成为早期桐城派古文传播的中心;桐城派作家应金氏家族请求而写的传状类文章以及与金氏家族相关的诗文成为记录其家族发展、展示其精神风貌的重要资料.金氏家族及其历史因桐城古文的书写而穿越地域时空至于不朽,桐城古文因金氏家族这个徽州文化交流中心的推崇得以广泛传播.探讨桐城派与歙县金氏家族的关系,对于研究桐城派的传播和徽商家族文化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范文澜、金毓黻都是出身于北京大学国文门的著名史学家,都曾师从黄侃,得到黄侃的赞赏。但他们从北大毕业后,与黄侃关系亲疏不一。金毓黻与黄侃关系最笃,范文澜次之,傅斯年最淡。傅斯年、范文澜都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代表了史学发展之两翼,且在各自的学术机关居于领导地位。金毓黻与他们二人均有交往,对其学术亦有自己的评论,治学能谨守绳尺,本师说以为学,依违于二人之间。但国学功底深厚,重视民族气节以及对民族文化抱有深厚的情感,是他们立身行事以及学术著述的共同特点,反映了早年共同的师承对其学术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对宋末元初庐陵五位文人,刘辰翁、赵文、刘将孙、刘岳申、刘诜分别有所评价,且基本上都是从人品性格论其文学.这些文人的个性化人格精神使其文学具有某种个性色彩,不同流俗,而在元初文坛有所树立.《总目》反映出这批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共性,以及其流派基础.其中整体肯定,而又亦褒亦贬的态度,又反映了四库学者的正统文学观.在清代四库馆臣的正统观照下,元初庐陵文学亦具有较大成就和价值,更可见此派的成立和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7.
王莉 《收藏家》2020,(10):41-45
裴铁侠(1884~1950),四川成都人,民国时期重要的川派代表琴人,先后成立了"律和琴社""岷明琴社",并有琴学论著《沙堰琴编》《琴余》等传世。裴铁侠酷爱古琴收藏,稍有积蓄便四处寻访,倾其所有购买名琴(1)。所藏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琴,约30余张(2)。大小雷琴最为珍爱,曾仿制大雷琴,其琴室即为"双雷琴斋"(简称"双雷斋")。  相似文献   
8.
王启元  杨奇霖 《上海地方志》2023,(4):54-62+95-96
豁堂正喦禅师是三峰派第三代高僧,长期驻锡杭州名刹灵隐寺,在明清之际享有重要声望。其生平著述皆为珍稀传本,今幸得刊布,可以相对准确还原其生平事迹。豁堂于明清易代前后,曾长期驻锡上海,然其塔铭传记等材料皆未记载。于上海其间与著名隐士居士陈继儒以及晚辈宋存标、单恂等交游频繁之事,正是通过所存豁堂诗集得以发扬。豁堂晚年曾罹僧案,被迫下狱南京,个中缘由同样出于上海时期的驻锡经历。该案关涉寺院亦分布在松江府境内。由豁堂禅师沪上交游考察可以推知,清代上海地区的佛教发展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汉传禅僧对本地士族精英的弘法与交游已达高峰。此外,这些考察对于未来重写上海佛教史以及推及地方信仰生活考察,亦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马琳 《民国档案》2017,(2):74-81
西安事变发生后,孔祥熙以国民党中政会成员和代理行政院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以及蒋介石亲属的多重身份,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当局内"主战"和"主和"两种对立声音之间充当了一位折冲者,以求在政治、经济的稳定以及蒋介石的安全都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迅速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10.
正一、传承高贵,促进社会文明文言文的世界,是一个以"君子"为人生理想的世界。儒学,可以说是君子养成之学。君子,高尚尊贵,才德出众。历代的读书人努力进修,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省自觉,自尊自胜。中华是文明之邦,礼义廉耻,是古代贵族言行的准则,是孜孜以求的美德,是高贵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价值所在。君子立身处世之道,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