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从北朝到隋唐的中古社会,"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出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发而不是束发,在当时以"高髻为尚"的社会习俗中,"剪头胡雏"发型是有着"阶级感"的存在,是有关底层胡人的直观艺术产物。也说明当时入华胡人还没有彻底"汉化",仍然保留着本族群的发型特征。该发式是胡人与汉人的区别,也是其身份归属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战争史上,战争的起因各有其源,但其中有些战争的起因却令人难以想象,细细想来,个中因由,值得俯案沉思。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发代表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在刑法刚刚设立的时候,髡(kun)刑是最严厉的刑法之一,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很多比较情绪化的人在自我惩罚时,都采取剃头方式,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就采取了剃光头和文身等极端行为来惩罚自己。那么,到了清朝,为什么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呢?  相似文献   
4.
发型发饰是广义服饰的重要内容,也是服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仪礼》、《诗经》、《楚辞》等东周文献已出现对当时发型发饰的简单描述,但由于缺乏图像说明,对某一发型发饰具体形态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根据这些文献描述,有学者曾对东周时的发型做过概括性的论述[1],也有一些学者结合个别考古材料从多学科角度进行了个案或综合研究[2].但这些研究仍多是建立在文献基础上的,因此,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产生的分歧较大,对当时发型发饰的复杂性尚认识不足.目前,考古发现了一定数量的东周发型资料,它们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浙江、云南、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包括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3]、江陵九店东周墓[4]、河南光山黄君孟春秋墓[5]等墓葬出土的发型实物;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6]、山西长治分水岭东周墓[7]、湖南长沙楚墓[8]等墓葬出土的陶俑、铜俑、木俑人物形象发型;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帛画[9 ]的画像人物发型.各种发饰的考古发现数量则更多,这些都为深入系统地研究东周发型发饰奠定了基础.鉴于目前考古材料所见女性形象较多,且发型发饰与女性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将对女性发型和发饰作初步考察,在系统梳理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其分布、使用人群的身份等级、发型与发饰的关系、结髻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文献就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文对明亡之前华人的发型问题,明末清初中国人的出洋与辫子问题,华人、当地人与西方人的辫子观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型(辫子)观的改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历史上海外华人的辫子,并非界定"谁是华人"的唯一要素,然而却是极为显眼的标志。华人的辫子从无到有,以致最终消失,经历了一个被排斥、接受直至"污名化"的历程。而发生在海外侨居地的这一过程比中国本土更早、更复杂,其主体感受也更深刻。小小的发型问题背后呈现的是深刻的文化认同、利益选择以及政策制度问题,是大时代在华人个体及整个族群身上的长长的投射。  相似文献   
6.
基于旅游者凝视的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幸福  陆林 《人文地理》2014,29(6):117-124
发型旅游地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准备不充分,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的凝视会对旅游地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凝视理论为分析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泸沽湖景区旅游者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旅游者凝视的主要对象为:特色民俗文化、仪式性文化、母系氏族文化、自然景观,且以人文景观为主。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发现旅游者凝视对提高居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强化"摩梭人"族群认同、建构旅游地文化再现具有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真实性,而政府引导性文化再现在提升泸沽湖旅游形象的同时,使得文化再现表现出秩序化、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人最重要的装饰部位是头部。发型,则永远是头部最受瞩目的风景。在长期从事田野调查的民俗学者看来,形形色色的发型是民俗风情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其蕴含着不同的生态、信仰、审美等信息密码。本期“遗产采风”所介绍的内容,就是有关苗族和彝族男子的独特发型。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特异的民俗风情,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这种民俗在当今的发展趋向与命运。  相似文献   
8.
一天,刚剃完头,我正在埋头苦干地清洗,忽有居士从旁边走过,戏曰:“真是天下最美好的发型!”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岭南西部(本简称为“岭西”)地区的市场中心地是属于外发型,即依靠外部力量而形成,其中主要是通过岭南东部(本简称“岭东”)商人促成了岭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岭西市场中心地的分布特点是“无市不趋东”的树状型。  相似文献   
10.
吴爱琴 《史学月刊》2008,(3):124-126
商周时期是我国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发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呈现出了在发式文化形成时期的多样性特点.这种多样性不类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为了美的需求在同一发式中做成千变万化的发型,而是指截然不同的发式类型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