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重要场所,而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其教学流程基本是预设不变的,教师把教学内容按设计好的教学步骤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被动的跟着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去学习一节课的数学知识,根据注意力集中理论,学生不可能一节课都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偶尔会开个小差或打个瞌睡等情况,这样的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是后半节课听不懂老师说的内容,另外的一种情况是课上老师说的都听懂了,课后轮到自己写作业就不知道该  相似文献   
2.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教与学的教学法。依据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及模式,中学英语教师应用内省法,互助合作反思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相似文献   
3.
张华 《神州》2012,(31):138-138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视教师讲授的作用.反思性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要求教师具有反思能力,并赋之于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教师反思品质,是催生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外在因素之  相似文献   
4.
许雅静 《沧桑》2011,(1):120-122
反思性教学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这一形态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程式,使教师的主体性进一步得以凸显。反思性教学文化的核心即教师的教学反思,它是反思性教学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构建反思性教学文化需要从社会环境、学校组织文化、教师自身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行为等四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5.
杨三霞 《神州》2013,(33):207-207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也可以迁移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去,因为高中数学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于关注教学,而忽视教学反思,就无法对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可以说,教学反思对教学设想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本人要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星妮 《神州》2013,(13):69-70
反思性教学即是把研究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也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反思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反思意识不强,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反思性教学氛围弱,没有形成反思环境;反思的方式和途径简单,教师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反思深广度不够反,思性教学水平较低,反思视角狭窄。提出反思性教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对策: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营造学校反思文化氛围;健全反思性教学的相关制度;培养反思型教师;建立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开展反思性学习;充分运用反思性教学策略,不断拓宽反思途径。  相似文献   
7.
黄艳红 《神州》2012,(21):112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自己为主体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行为和取得的教学结果进行反省与思考,通过这种反思发现问题之所在,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本文以英语课堂为切入点,分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反思性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ESP教学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均有待改善,其中师资问题是影响ESP教师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因而,ESP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迅速成长完善,其中,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本文从当前ESP师资队伍分析入手,反思教学途径,得出利用各种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反思是ESP教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文学作品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进行情感激发的有效手段。以文学作品为引领的活动,更有着激发情感的独特魅力。在文学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学习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作品中的情感熏陶,还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进行有关奉献与感恩的情感教育。我们旨在通过文学活动中角色体验、角色对换体验、本体性体验(生活中的角色扮演)等多元化角  相似文献   
10.
在简短的历史回顾之后,本文探讨了欧洲民俗学界在面对后现代社会生活时,对学科若干关键性问题的重新界定与回答。第一,“民”今天意味着什么?第二,“民”今天生活在哪里?第三,“民”今天是如何生活的?第四,“民俗”的个人,即“我”而非“我们”,意味着什么?面对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通过考察历史和传统对于当下的意义,考察我们现在如何应对这种历史性,民俗研究将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应该铸造连接昨天和明天的文化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