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康德反对这样的观念:拿自己的人生换取某种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他坚持的是:人成为“人”本身,已经是终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世杰 《风景名胜》2021,(1):0186-0186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客观需求,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与安全生产经营工作发展不同步、不统一、不配套,对企业各项工作强化监督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使效能监察未能真正发挥职能和作用。为此,如何做好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成为现在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田月菊 《神州》2013,(17):138-138
我们要把握好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我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4.
黄鼎 《收藏家》2007,(2):25-29
不可否认,书画鉴定的从业者们多是依循传统延续性的某种操作程序与行为方式来展开工作。缘于历代的鉴定家有“流派”之别,故当今鉴定人在具体操作时的工作思路和着眼点上也往往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不过大家的主观目的无疑都是为了鉴定结论的准确与工作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5.
杨杰  胡平 《旅游科学》2007,21(1):69-73,76
会展业和旅游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旅游业有极强的带动作用.本文以2005上海国际汽车展作为案例实证研究,以实地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探讨参展观众的本地旅游消费结构,详细分析其构成以及国内外地观众与境外观众、不同身份的参展观众的旅游消费结构差异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黔诗纪略》是最为学界重视的黔诗选本.展贵州明代诗歌状况、取名能诗家之制和存文献是该书的三个编纂目的.三个编纂目的共存使《黔诗纪略》诗学批评功能和文献功能兼具.贵州文献散佚严重,莫友芝保留文献意识强烈是"存文献"编纂目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从《黔诗纪略》编纂目的的认识情况来看,其"存文献"的编纂目的所产生的影响更大,但《黔诗纪略》其他编纂目的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英语的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好语音语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的简要模型是刺激输入——认知过滤——语言生成一语言输出,语言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故适合的歌曲对于小孩子们而言就是可理解性的语言信息,让他们多听英文歌曲就是一种刺激输入。英文歌曲能激发小孩子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刺激输入能取得效果。  相似文献   
8.
"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提出的,其中"删诗"方式如"去其重"、"上采……,中述……,至……"等其实是司马迁自己的文献编撰学之体现;而"删诗"目的,如观历史盛衰、见微知著和成王道义法等,也是他自己的文献编撰思想与《诗经》学思想。故《史记》言及的"孔子删诗"一事乃司马迁在延续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文献编撰学、《诗经》学思想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从1963年初开始,湖北和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当时是一套班子,两块招牌)就播出了我的评书《双枪老太婆》。随着录制节目的增加,电台每周不少于三次地播出我的节目,这使我一进说唱团就有了高于一般演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康德“道德律”之试析——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一直是西方哲学探讨的话题。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道德行为的三大规律:普遍的行为法则,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这三大规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评价标准,在康德看来,任何道德的行为,无不符合它们的检验和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