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铜提筒在当地越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江东地区西周春秋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常出土一类带提耳的原始瓷筒形器,其造型独特,纹饰繁复,在尺寸、器形等方面与铜提筒多有相似之处。从浙江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出土的一批标本器入手,对这一类筒形器重新进行类型学分析,然后就其主要的功能性因素与岭南铜提筒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明确二者的相关性,进而归纳出此类提筒形器在春秋以后南方各地出现的规律。该形制可能并非被动传播的文化因素,而是百越文化背景下各地的统治阶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为凝聚族群认同,维护统治利益,而对文化因素和器物形制作出主动选择和"策略性操控"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放牧藏香猪     
艾米 《中国西藏》2015,(2):28-31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国家西部开发调研团初到林芝的时候,村头街尾满世界奔跑的,除了藏土鸡,就是全身乌黑、嘴尖头长的藏香猪了。对于它的长毛小个,我很觉怪异,同组里农科院专家介绍,这就是藏香猪,又称琵琶猪,别看它个头小,就几十斤,但它是西藏特有的原始种,也是世界上唯一放牧的高原型猪,因为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地带,"喝泉水,吃山珍",所以又称"人参猪"。后来在餐桌上,农科院专家指着一盘腊肉片隆重推介,"这就是藏香猪,虽然做成了腊肉,还是美味非常哦!"大家一起细品,果然皮薄不亚于我家乡的花猪,肉质不及家养的肥腻,却又不像野猪肉粗糙,慢慢嚼之口舌生香。专家说,经过对藏香猪的各项指标检验对比,其钙含量比普通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是"十二辰配禽"说形成及定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考究古代文献史料,可以发现"十二辰配禽"说与生肖命术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太平经》将生肖动物与十二纪年地支相配属,藉此标定人的生年及时运,同时将汉代社会中盛行的干支、时气及星宿方位等原理糅合到一起进行综合考量,从而极大推动了汉代生肖宿命论的整合步伐,对后世数术学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东汉以降,定型后的"十二辰配禽"说在民间传播过程中,方术化趋势从未停止,而是转换了方式和途径,通过宗教化改造后出现在玄门典籍中。"十二辰配禽"说流入道教以后,为了与神学体系相配合,不断调整和变通原有的学说框架和观念基础,进一步拓展了理论深度,同时强化了神秘色彩和可操作性,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正>迄今所知,关于犹太人人华最早之记载及考古发现皆始于唐代。从唐至元,犹太人遍及中国诸地,尤以开封犹太人闻名。因开封犹太人之特殊地位,学界对其颇多关注,但对其之外的古代入华犹太人之研究尚不充分,且多有争议,兹就对此类犹太人研究加以梳理,并期抛砖引玉之效。一、入华犹太人称谓研究1.唐代犹太人称谓。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认为其称谓较多,主要有牟世、多惠、仪则律,还有萨忽、石忽、竹忽、注吾、术虎等。牟世、多惠、仪则律。唐代入华景教徒在翻译基督教文献时,多将《圣经》中有关犹太人的名称译为汉语,如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敦煌景教文献《尊经》称摩西、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讨论甘肃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辽宁朝阳县文管所收藏的3件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或仿制品。前两家博物馆收藏的倒钩铜矛是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影响下,由中国工匠铸造的仿制品;后一家博物馆藏品虽无倒钩,但是有山字脊,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典型器,很可能直接从阿尔泰山传入西辽河流域。这个发现相当重要,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冶金术很可能是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本文还讨论了内蒙古出土的带翅管銎铜斧石范,认为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此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还传入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这里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皆为宽柳叶形山字脊铜矛,年代略晚于阿尔泰山流行的窄柳叶形山字脊铜矛。  相似文献   
6.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西安地区发掘清理汉代墓葬数千座,出土了大量的陶质明器,为研究该地区汉代的制陶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拟通过对西安地区西汉墓中出土的数千件陶质明器制作痕迹的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西汉常见陶质明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河西地区地域辽阔,土地广袤,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开发这片土地,两汉时期,开发活动达到了一次高潮.汉代对西北的开发主要采取徙民实边和戍守屯田两种措施.我们力图从史书和汉简中找到一些原始材料,管窥当年开发西北的真实状况,为今天开发西北的活动提供一些经验及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籍中存在数量可观的相人故事,故事中相人术不仅是一种用来预测命运的形法知识,更是一种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功利知识。尽管我们尚不能断定相人故事真实与否,但它们在特定政治事件中所承担的功能却是可以被把握的。本文选取《史记》所载汉初女相师许负的相人故事为个案,详考许负故事的背景与原委,并着重讨论了其与文景政局书写的关系。许负故事产生于文景朝特定的政治语境中,并参与了文景之治的建构过程,藉由许负故事,文景政局中某些历史细节或可更为清晰地被呈现。同时,司马迁选择将许负故事收入《史记》,亦是其叙史策略之需。  相似文献   
10.
付永旭 《中原文物》2022,(3):67-77+91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及相关遗物遗迹,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为了解陶器的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属性提供最直接的证据。通过有目的的民族志调查,借以从民族考古方面尝试研究陶器生产及其体现出的专业化程度和生产组织方式,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制陶业及相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这种通过对现存原始制陶作坊的调查,并与考古遗址出土陶器进行对比研究,是探究体现在陶器背后的各种属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