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牧藏香猪     
艾米 《中国西藏》2015,(2):28-31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国家西部开发调研团初到林芝的时候,村头街尾满世界奔跑的,除了藏土鸡,就是全身乌黑、嘴尖头长的藏香猪了。对于它的长毛小个,我很觉怪异,同组里农科院专家介绍,这就是藏香猪,又称琵琶猪,别看它个头小,就几十斤,但它是西藏特有的原始种,也是世界上唯一放牧的高原型猪,因为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地带,"喝泉水,吃山珍",所以又称"人参猪"。后来在餐桌上,农科院专家指着一盘腊肉片隆重推介,"这就是藏香猪,虽然做成了腊肉,还是美味非常哦!"大家一起细品,果然皮薄不亚于我家乡的花猪,肉质不及家养的肥腻,却又不像野猪肉粗糙,慢慢嚼之口舌生香。专家说,经过对藏香猪的各项指标检验对比,其钙含量比普通  相似文献   
2.
牛女原始故事发生在西汉水即今甘肃西境内。作为神话传说,它产生于东汉水即南阳与襄阳之间,其本质则是西王母的走婚制与中原地区的夫妻婚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牛郎迎娶织女,正是传统耕织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基本模式和基本理想。农耕时代,粮食的收获要靠自然的成熟,致使远古先民必须观察自然,所以天文学相对发达。远古先民把人事活动与自然星象联为一体,借助于星象宣泄自己的意志,即借助于牛女星宿的“分离”来表达“相聚”的愿望。七夕牛郎会织女的本质在于教育女子(无论婚否)学会生活,学会做女人,也是学会做家务和性爱。牛女故事在汉代得以兴盛,主要的因素在于汉代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不允许携带家属。独身生活使他们有闲暇考究天象,探索自然的奥秘,并思念妻子,期盼相会。所以,牛女神话故事本身的传播也是汉代官吏对传统的行政制度的反抗和控诉。  相似文献   
3.
“驺虞”考     
驺虞本为祥瑞义兽之名,继而生衍出职官之名、雅乐之名、幡旗之名、地域之名、峙钱之名,诸多对驺虞的释名均以兽名为中心,与兽名关涉;驺虞乃虚拟之神兽,其原型当为虎、豹、马、狮等动物的嫁接组合,其形象建构与龙、凤、玄武等虚拟神物的创设如出一辙,将其原型单一化的诸种见解均有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4.
王炳毅 《文史博览》2006,(12):33-35
十多年前,反映上世纪30年代初我党在上海隐蔽战线斗争的惊险故事片《华捕007》广为上映,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许多城市闹市区街头和广场也相应出现巨幅电影广告。然而,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影片中主角人物的原型杨登瀛曾长期生活在南京。这也难怪,他定居南京时期,没再用“杨登瀛”之名,而是改用其原名鲍君甫,故而一直不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长城沿线的内蒙古中南部、陕北、内蒙古东南部、辽西等地分布有若干石城带,这些石城带基本上都位于当时农业、半农业文化区的北缘,受到气候环境变迁的影响而南北略有移动,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由于这些特点与长城有可比之处,故可称其为长城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汉代西王母崇拜充分表现在汉砖、石、镜及摇钱神树上的西王母艺术图像中,其发展经过了“长寿之偶像”、“神的救赎”、“神的创世”3个阶段。汉代人所以崇信西王母,一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即祈福成仙;二是基于精神的需要,即试图冲破制度的束缚以寻求情欲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晓晋 《文史月刊》2016,(4):71-73
正大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对"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情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一剧目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未必人人皆知。在历史上,阿庆嫂、郭建光、胡传魁、刁得一都确有生活原型。"阿庆嫂"不仅掩护过以"郭建光"为首的新四军伤病员,而且还搭救过  相似文献   
8.
张佩华 《攀登》2003,22(4):96-98
“形象”、“意象”及“原型意象”,是古典诗歌理论研究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审美心理,也有助于我们准确表述诗歌欣赏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搜神记》里描述过一个人,他几年不吃饭也不感到饿,仍健康如常;把一堆柴引燃,烈火熊熊而起,他坐在上面,柴烧成灰烬,他的衣帽却一点也不曾烧坏;有一天,他请几位好友吃饭,只见他咳嗽一声,口里的米饭立即变成了几百只蜜蜂,飞集在客人身上,接着又一张嘴,蜜蜂便全部飞回口中,变回了饭粒。这个有着奇绝道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就是葛玄。葛玄,字孝先,句容人,是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  相似文献   
10.
贾晓娜  范红霞 《沧桑》2010,(3):147-148,153
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将理论视角指向人类心理的最深处,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认为原型是其主要内容。国内关于原型的研究在本质上似乎是属于诗歌的,探究的是原型在文学上的体现。本文旨在探究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追溯荣格原型理论的提出及历史渊源,探讨原型意象的丰富涵义和特征,讨论原型理论的重要影响,为原型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帮助目前中国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