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墓出土的历书,粘连固结成块,脆硬易于折断。通过实验分析研究,探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木质素选择性地吸附的钙铁离子与蛋白质的分解物形成复杂物质,沉积在纸上,渗入书内所致。故揭取该历书的关键是去除钙离子,EDTA二钢,碱性过氧化氢、气相二氧化硅等的分步处理,使脆硬的纸张软化,再逐页分离揭取,然后再去除色素沉淀物,终于恢复了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2.
闲话历书     
历书,旧时称"黄历"、"通书"、"历日"、"时宪书"等,在民间已流传1000多年。旧时,历书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即古人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是古代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晶。封建时代,历书是由皇帝委任京城专掌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员颁布的,传说唐文宗李昂曾下  相似文献   
3.
高文 《成都文物》2008,(2):37-40
历书,又称“历日”、“宪书”、“通书”等,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自先秦以来,它就对民间社会生活起着强势的范导作用,被称为民间社会实用文化的一种权威解释文本。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09,(8):22-27
抬头问天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无目的地研究星空,一种是有目的地探问天象。前者产生了今天称之为“天文学”的科学,而后者,是利用天象服务于人事,于是有了星占和注有吉凶宜忌的历书。星占决定了皇家与军国大事;黄历则是老百姓的行事准则。古代中国人的天空,就这样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新疆小正》模仿《夏小正》的撰述体例,以二十四节气各自对应的太阳位置和高度、摄氏温度以及昏星和旦星的位置计时,记述各节令下出现的物候和人们应该从事的活动,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新疆第一部指导生产、生活的农事历书。  相似文献   
6.
崔欣 《丝绸之路》2011,(1):59-60
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历书,过去又称“历日”、“宪书”、“通书”。在封建帝王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皇历”。  相似文献   
7.
万象清明     
纪红 《贵阳文史》2013,(3):78-78
草木与节气贴首耳语,季节悄然变更。料峭春意渐褪,忽就万象清明,紧跟首,花都开好了。一派明媚后,谷雨即至,就该种瓜种豆哩。"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曰。"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历书》曰。清明的本源竟是如此之好,真好。吐纳着时光的清明气息,欣赏着草木的清荣气象,直觉万象清明。全新的阳春,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再不是星星之火,已新天新地得燎原。  相似文献   
8.
年、月、日、时,是人类生活、生产,生存最重要的时间概念。五、六千年以前科学推算的历法和钟表还没有产生以前,我国先民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测来确定年月日时等时间概念。北斗七星则是一部摆在天空的历书和时钟。凭着对北斗柄指向变化的观测,人们便可以精确得知春夏秋冬四季及其月、日和一日的具体时间。  相似文献   
9.
早年间历书又叫宪书,俗称皇历。皇历之外另有月历,印在灶君神纸的上方。灶君神纸俗称“灶王码子”,是木版水印敷彩描金的“年画”。构图和内容是这样的:左右一副对联,即人们熟知的名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为“一家之主”或“东厨司命”。中间幔帐开启,端坐着灶君(俗称灶王爷)和灶君夫人(俗称灶王奶奶),脑后分别有红、绿灵光。最上面账篇式的表格内印着标记二十四气节的十二个月的月历。这便是今天流行的大挂历的前身。20世纪20年代初,日历(月份牌)开始出现,月历渐渐为人们淡忘。不料三十年代末,月历以新的…  相似文献   
10.
部明着是徐光启所组建之历局中的骨干成员,对修成《崇祯历书》发挥了重要作用。领洗入教後,信仰虔诚,并将天主教传入其家乡武昌,促成湖广开教。然因相关文献甚少,致其事迹不显。本文通过现存中文及葡萄牙文文献,勾勒鄢明着修历与奉教事迹,进而凸显历局成员所构成的天主教人脉网络及其对天主教在华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