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春天,万物复苏,冰河解冻。轻风染绿嫩柳,暖阳催开梅花。春天正是咱们南京人去梅花山赏梅的季节。周日,我和妈妈来到梅花山赏梅。一到梅花山,我就被满山盛开的梅花迷住了。放眼望去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梅花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红的、有绿的、有粉的……看得我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2.
一黔灵山上隐略升腾的烟霞紫气,似乎预示着黔山秀水将有更新的大千气象,连缀着贵阳到安顺自然风水中的人为脉动,搅动了因急切期盼同步小康的喧闹与蓬勃展望的气场。从屯堡妇女宽袍大袖的洒脱与江淮古风的夸张中,不难想象,600年来,这里,原来就是南京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好一派水潦山曲的浑然景象,托举的是600年秀甲天下的山高水长!如今历史的长度在朝着空间的宽度转化为立体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6,(6):48-51
早春里的无锡俨然一副现代城市有棱有角的模样,路边的草透着返青时隐隐的绿,樱花却还紧着骨朵不肯开,其实最好的时候是等着去“鼋头渚”边喝茶边看满地的落英。路上走着比南京人细腻,比苏州人又精砺些的无锡人,自然也有很多游客。游客们都打车去了太湖、三国城、水浒城这些地方。岁月跑远,古朴将逝,故人也少不了渐行渐远,好在还有音乐和茶……就像那个头戴破礼帽、身穿长衫、胡须蓬乱、一副墨镜、手拉胡琴的阿炳和那些曾经与这个城市缠结着、分割不开的音乐。走在无锡的街头,能看见街头的风花雪月,能听见酒吧的靡靡之音。只是,以后的无锡还会有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吗?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繁华的新街口地区众多老字号店铺,如今已被高楼林立,又一潮新的时尚所替代,但它却深深地刻在老南京人的记忆中。本文根据老城北居民张华俊女士回忆叙述,笔者加以整理记之。计有新街口地区商业店名25条。  相似文献   
5.
提起南京城南的甘家大院.老南京人莫不知晓。甘氏乃金陵望族,先祖甘熙为清代著名学者、方志家。从甘贡三(1889-1969)先生起,世代承袭擅专京、昆、民乐的传统。甘贡三痴迷京昆.不仅不遗余力地宣传戏曲之美,还将子侄一辈悉数带入爱好京昆的队伍。在众多子女中,长婿汪剑耘因曾入梅兰芳先生门下,得到梅先生的亲授,在戏曲界获得了“南京梅兰芳”的美誉。  相似文献   
6.
秦淮河畔话美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峰 《钟山风雨》2010,(3):60-62
<正>秦淮河是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河,是金陵饮食文化的荟萃地。有人说,故乡的食物是人们储存在舌尖上的记忆,那些传统工艺做出的经典美食,可以让人们通过味觉开始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秦淮河畔的美食从一个层面记载着老南京人  相似文献   
7.
在金陵岁时中,自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南京人就忙着过大年的各种活动了。南京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过年童谣:“娃娃娃娃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炒米花;二十九,贴“道友”;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蒸年糕、炒炒米、扫房子、爬城头等等,这些活动使南京人的过年习俗显得更加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迎新春。”我们又迎来一年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家家户户开始祭灶、掸尘、做“十样菜”、写春联、贴“福”字……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喜气洋洋的年俗风情画。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了旧时南京过年的景象:“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新岁,人家更易春联自明初始。门神犹古郁垒、神荼之意。以纸镌钱,贴诸户牖,谓之黄钱。”其中均提及到剪纸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由此可见,题材广泛、寓意丰富的剪纸被用于节庆装饰的历史由来已久。南京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剪纸艺术表现出南北交融、秀丽粗犷的特点,被概括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见细,拙中见灵”。以喜花、斗香花、绣样花等为代表的装饰花样尤具地方特色。旧时每逢年节,南京人家有购买剪纸或者请剪纸艺人上门剪花装饰屋舍的习俗。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造型各异。琳琅满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此,撷取几幅南京春节剪纸的代表作。为各位奉上新春的祝福。  相似文献   
9.
张传厚 《纵横》2009,(12):24-28
新闻界的老报人也许还记得南京报坛有办报兄弟俩,哥哥张友鸾曾在多家报社任过总编辑,后自办了《南京人报》,报界习惯称他为“张大先生”。弟弟张友鹤在南京创办了第一家晚报《南京晚报》,人们称他为“张二先生”。他们是我的伯父和父亲。  相似文献   
10.
张蔚星 《收藏家》2011,(2):35-40
胡小石(1888-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早年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受到校长李瑞清的青睐,后到李家担任家庭教师。长期在国内各大学任教,历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