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音菩萨,因《妙法莲华经》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北凉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被抽出来别行,成为《观音经》.敦煌石窟中保存有大量依据《普门品》或《观音经》绘制的经变画,莫高窟第217窟东壁的经变画就是其一.文章首先对此铺经变画的内容进行考释,认为其是目前敦煌石窟中最早的观音经变.  相似文献   
2.
敦煌壁画保存着自北凉至蒙元时期丰富的音乐图像,其中包含关于中国古代乐器、乐队、乐舞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而通过音乐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图像进行系统考证,对增补中国古代音乐史大有裨益。同时,对敦煌壁画中音乐图像真实性的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确定壁画音乐图像的来源,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音乐史中的问题,从这一角度讲,二者目的是统一的。音乐图像是壁画的组成部分,而画稿又是壁画绘制的基础。从敦煌画稿中的音乐图像入手,以分析和对比的方式探讨壁画音乐图像的来源,可以印证音乐图像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特别是具有儒家传统而兼出世情怀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而经中表述的丰富多彩的情节与生动鲜明的形象更使得维摩诘成为远自魏晋以来,广及绘画、雕塑以及诗歌、戏剧、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重要题材[1],这使得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甚至超出了其于宗教范畴内的意义。本文拟就维摩诘作为美术题材的发生、发展及其通例表现形式的宗教蕴意作通览性的考察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大方便佛报恩经》向来被视为敦煌报恩经变的本来源,发现较晚的变《双恩记》则相对忽略。本以报恩经变中现存之榜题字逐一比对两本,发现榜题具有在有限空间中惯有删减与经相同段落字的特质,但却出现经中所未曾提及令人费解的“施主”一角,而此角色恰是变中所屡屡提及;且变形容的“施主”与报恩经变图像上呈现的情境相符合。据此,将报恩经变的本来源视为变《双恩记》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的经学领域,疑经变古思潮渐趋兴盛,促使易学考辨多维度、全方面展开。北宋欧阳修首先向孔子作《易传》(《十翼》)的传统观点发难,孔子与《易传》的关系也由此成为易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备受关注。南宋学者又进一步深入,或借之佐证、充实自身的理学思想体系;或藉以批判理学空疏的“义理”、“心性”。肇始于宋代的易学考辨对中国传统经学史、易学史乃至辨伪学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一部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的密教经典。进入21世纪,敦煌壁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逐渐成为国内外敦煌图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敦煌壁画中目前发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共8铺,包括盛唐4铺,晚唐1铺,宋代3铺。其中莫高窟第169窟前室北壁发现的宋代一铺,虽然内容不多且有残损,但仍然为研究敦煌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宗教功能、题材组合、分布关系和绘制形式等提供了珍贵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舍那法界图像,即在佛身上表现出佛菩萨、六道众生及须弥山的佛像,这一图像学研究已具有100年的历史。这种图像作品分布于西起新疆西部、东及中原乃至云南的广大地区,作品年代由5、6世纪持续至9、10世纪。20世纪初,英、德等国学者相继在和田、库车等地发现此类作品。30年代,日本松本荣一博士对新疆的出土品和敦煌的同类作品做了基础性研究,他指出那是《华严经》教主卢舍那佛图,这种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而后,中原地区的作品相继被披露出来,其中三件的图像构成极其复杂,学者们众说纷纭。80年代,美国A·F·侯渥娣博士提出《法华经》教主宇宙主释迦佛新说,在学界产生了莫大影响。然而,持这两种观点的学者一直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经典与图像仔细对照,证实这种图像确系《华严经》教主卢舍那佛图。这种图像实际是概括华严、涅槃和法华三大部经的禅观实践产物,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住法和传法思想。本文主要保留了对直接关联图像的解析部分。  相似文献   
8.
雅鲁藏布江,谁来保护你的容颜?林芝,是上天的厚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春来,桃红柳绿,碧水穿城,湖天相映,是一处地道的水乡江南;夏日,山花烂漫,云蒸霞蔚,林涛裹挟着习习凉风,让人如同置身于仙境;秋季,色彩斑斓,层林尽染,马鸡高调长鸣,仙鹤翩翩起舞,不知是天堂流落到了人间还是人间流落到了天上;冬天,巍峨的雪山,哈达云缠绕,蓝天下,草木皆冰,一派童话世界。林芝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其生态环境却是极其脆弱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炳灵寺第8窟造像、壁画与佛经比对,认为此窟是一个维摩诘经变窟.《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汉代传译人我国.维摩诘居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理念,迎合了我国土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信仰需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维摩诘题材也成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冯雅兰 《神州》2013,(10):219
涅槃经变是佛教艺术中常见并且古老的题材,早在公元二世纪在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已经涌现。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涅槃经变是的尤为重要的内容。克孜尔石窟中现存壁画的80多个洞窟中涅槃经变占53个洞窟。敦煌莫高窟中492个洞窟中有14个描绘涅槃经变。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和宗教派别的不同,涅槃经变构图也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考察和比较两处涅槃经变对于研究两地的佛教史、探索两地佛教的艺术特色以及进行石窟的分期,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