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湖南文史》2010,(5):51-51
国立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大学)近因学生不缴费引起停课问题,记者昨晤该院院长茅以升氏,询及该校停课情形。茅氏云,本院于二月十七日开学.照例学生缴费日期,至迟不能过两个星期,而本学期开学后两星期中,学生缴费者,仅四五十人,较之全体学生人数,仅足什一。二月二十八日为缴费截止之期,  相似文献   
2.
张瑞楠 《文史春秋》2010,(12):58-63
顾建中(1906-1963)字锡朋,上海金山人。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曾入天津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前身)学习,与徐恩曾为同学,后人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班毕业。1930年起顾建中在“中统”前身调查科任职,他参加“中统”特务组织,一说是徐恩曾的同学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蓬 《丝绸之路》2014,(20):48-57
这是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一段教育佳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为使中国高校不沦敌方,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宣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撤退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相似文献   
4.
张以瑞之死     
正引言:青天白日坠楼人1966年11月4日9点30分左右,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先农坛体育场主席台附近的宿舍楼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大沉闷的扑通声,打破了冬日校园的宁静。最先听到声响的几名红卫兵并未在意,以为不过是什么东西不慎跌落,谁知隔了几分钟,宿舍楼内闯进来2男1女,不一会,一具血淋淋的尸体被抬了出来。原来,发出巨大声响的"坠落之物",是一个浑身鲜血、已然丧失生命的人!死者的身份很快被调查清楚。死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知道西南联大,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西北联大。西北联合大学是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名北洋大学)三所院校组成的,但这所西北联大不但没有取得西南联大那样的辉煌,反而中途停办,究其原因,固然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校之间不团结所致。而西南联合大学在8年办学  相似文献   
6.
山西大学堂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北京大学早已蜚声中外,而与当时的北大——京师大学堂同时兴办的还有天津北洋大学和山西大学堂。斗转星移,时易世异。当时的山西大学堂,今日踪迹何在?在山西太原的五一广场东侧,有一条叫侯家巷的小巷,这里便是山西近代教育的发祥地,当年山西大学堂的旧址,而今保留在这里的仅是当年大学堂的西学专斋。  相似文献   
7.
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比京师大学堂早3年,比清华学堂早16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1896年,中国近代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在上海诞生。这两所大学的创始人,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盛宣怀。盛宣怀作为中国第一代实业救国的教育家,率先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何睦 《民国档案》2017,(2):97-10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普遍经历了一个本土化转型的过程。以天津为例,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在城市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大学通过调整自身定位,与城市实现协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公私之分和学科差异会使不同大学在这一进程中的启动时机、应对方式乃至作用层次有所疏异,但多数大学最终都会藉由本土化转型融入所在城市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896年生于江苏丹徒县(今镇江)一户书香之家。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5岁读私塾,7岁入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  相似文献   
10.
设计与建造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奠定了我国大学建设发展的物质根基,时至今日多已成为各大知名学府中最具文化历史底蕴的区域部分。本文聚焦“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北洋大学,以其西沽武库校园的规划建设历史主线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检索相关的档案机构及近代古籍数据库中的史料信息基础上,分析和考辨1930年代校园“新计划”及其相关佚名设计图的史料线索,补述相关北洋毕业生与学校教员等“北洋人”,以及墨菲、门德尔松、阎子亨、杨廷宝等近代建筑师,在西沽校园建设中的活跃轨迹。结合对校园建成形态背后的设计思想源从与社会历史动因的考察,对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决策者和设计师的贡献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