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良端 《炎黄春秋》2006,(12):27-30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组成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年仅29岁的朱德被任命为护国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他率部攻打北洋军,攻占了泸州,立下战功,升为少将旅长。但在那个军阀纷争不息的动荡岁月里,有着强烈的民主、共和意识的朱德,感到极度的无奈。  相似文献   
2.
赵焰 《江淮文史》2013,(1):160-165
虽然年轻时候留过洋,不过人们眼中的段祺瑞,实在不是一个有着翩翩风度的场面人物,他的随意和散漫,以及他呈现的朴实和不拘小节,更像是老家合肥乡村随处可见的农民。在这一点上,段祺瑞一点也不像当年的李鸿章和袁世凯,  相似文献   
3.
王恩收 《文史博览》2009,(10):63-63
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闯里,有三个重要人物,他们是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这三个人号称北洋“三杰”。其中,冯国璋曾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和代理大总统等要职,也算得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此人有一嗜好:爱钱如命。  相似文献   
4.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慈禧太后在病逝前,先授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命其将3岁儿子溥仪送入宫内;后又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掌管国家军政大事。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成为满洲  相似文献   
5.
胡杨 《文史精华》2011,(12):25-34,1
阳夏之战,是指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后,湖北革命军同南下进剿的清廷北洋军在汉口、汉阳进行的一场战争。“阳”为汉阳,“夏”为夏口,乃汉口之旧称,因此史称“阳夏之战”或“阳夏保卫战”。而后一种称谓似乎更普遍些。本文之所以用前称.是因为“战争”一词为中性。对交战双方都是适用的;而“保卫战”一词则含褒义。用在湖北革命军一方自然合适,但战争是双方的,要想弄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必须对交战双方的目的、策略、变化等。都要进行爬梳和认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云南人民首先发起的护国运动,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场伟大的运动中,涌现了无数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尊敬的英雄人物,其中就有黄毓成将军,他不仅亲身参与、组织、策划了这次伟大的壮举,而且亲临战阵,功勋卓著,在起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兵变,它既包括南方各省新军的举义,也包含了北洋军的反戈逼宫。革命的结果,清廷完败,革命党虚胜,袁世凯及军事首领们实权在握——不管是北洋系还是通过革命掌权的各省都督们。这种新的统治形式大异于昔日的旧法统,其以赤裸裸的军事暴力作为后盾。革命之后,遍地鸡毛。  相似文献   
8.
柯云  丽阳 《湖南文史》2012,(8):33-33
张作霖(1875—1928),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后来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人称张大帅。别看东北王张作霖是个出名的大老粗,可他任人处事例有惊人的怪招。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接圣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清廷大为震惊,仓皇不知所措,摄政王载津立派陆军大臣荫昌为钦差大臣,从北洋军第二、四、六镇(相当于师)中各抽调一协(相当于旅)精锐组成战时混合军,由冯国璋任“军统”, 驰赴武汉镇压革命军。同时,又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长江水师赶往武汉协助陆军作战。  相似文献   
10.
陈长河 《安徽史学》2008,4(2):115-121
1917年8月至1918年初,以皖系段祺瑞为首的北京政府为了夺取湖南进而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派北洋军南下,发动了第一次攻湘之战.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这一段重要史实:一、湘督易人与湘战爆发;二、两广援湘与衡宝之战;三、和战之争;四、收复岳阳与惩办傅、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