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兔儿爷:从兔神和儿童玩具到民间艺术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萌 《民俗研究》2008,(4):179-194
在20世纪50年代初之前兔儿爷在北京是一个流行的节日物件儿,那时候这个泥塑的兔神在中秋节是孩子们必备的玩具,同时也是中秋拜月的偶像,而今兔儿爷是民间艺术品,在旅游纪念品和民间工艺品商店还有春节庙会上都可以买到。兔儿爷里的“儿”是北京话里的儿化音,并没有实际的意思;“爷”在这里是神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地方方言。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话”。由于桂林方言的声韵调系统与北京方言差不多,对应关系亦较为简单,因此,桂林人学普通话比较容易,而且,全国许多地区的人也都能听得懂。桂林话一直是广西官方的主要语言,曾经也是南宁、柳州及广东等大部分地区官方使用的口音,过去因为广东出行北方必须取道桂林,广东话比较难懂,粤地官员都学习相近的桂林话,并使用桂林话上朝。它是历来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固有“南方官话”之称。  相似文献   
3.
佚名 《湖南文史》2012,(2):67-67
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全国的?明清皇帝上朝时说北京话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面奏慈禧时,说的是湖南湘乡话码?慈禧能听懂吗?  相似文献   
4.
小荷 《神州》2012,(13):30-34
俞平伯曾说过:"北京话是全中国最优美的语言。"然而,时光消逝,纯正的京腔京韵正在渐行渐远,连同洋溢着老北京浓郁风情的土话,已然是一段佳话趣闻。语言的流转变迁如万类霜天般悄无声息,但蕴涵在每个北京人骨子里的那种脱口秀,却能让人想见它们曾经鲜活的姿态,那些土话与风俗、语言和生活各自的丰富性,以及它们之间水乳交融的关联,构成了一个过去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广州八旗讲的是与满语、广州本地话不同的广州"满洲话",各地八旗军营说的话也与当地话以及满语有区别的"满州话".八旗驻防军的语言基本一致,都有北京话的语调、北方话的乡音、也有满语的词汇,还有本地话的混合.八旗军队的话就是八旗军话,是雍正皇帝推广的普通话的主要语言标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祖先.  相似文献   
6.
萧乾 《湖南文史》2013,(5):67-68
20世纪50年代为了听点儿纯粹的北京话,我常出前门去赶相声大会,还邀过叶圣陶老先生和老友严文井。现在除了说老段子,一般都用普通话了。虽然未免有点儿可惜,可我估摸着他们也是不得已。您想,现今北京城扩大了多少倍!  相似文献   
7.
止敬 《湖南文史》2013,(12):44-44
年轻的时候,我曾聆听过老舍先生的课,讲的是文学语言。本来北京话就有风趣的成分,再加上先生的性格,每说一句话,都透着逗乐儿。  相似文献   
8.
儿化音,又叫"小音"、"小字眼",是北方话的一大特色。北京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东西南北大融合,其儿化音的范围更广,使用的频率更高。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到了北京,最难听懂的就是"儿化音",最难学说的也是"儿化音"。在老舍的一部小说里,就有这么一位广东人,总是在不应该儿化的地方儿化了,而且他的儿化只是在后面加一个"儿"字,引出了不少的笑话。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喜事(儿)还是丧事(儿),都可以接纳儿化音,而在正规的大型会议上,或者是严肃的法庭上,都不能使用儿化音。因为儿化音是"口语",  相似文献   
9.
留住汉宫春     
王荔在汉口人民剧院举办个人专场演出,邀我去看。早听说王荔还有武功,这回看到了,三折戏,打头的就是《扈家庄》。王荔爱笑,媚媚的,这让人感觉她打得很自信,很轻松。第二折《坐宫》,看惯了京剧,猛一听汉腔有点不习惯。好玩的是王荔扮演的公主却又说的是京白,就像两口子,一个说北京话一个说  相似文献   
10.
陈平 《文史天地》2002,(7):33-35
大凡到过黎平城的省外人,基本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即黎平县城关话与北京话十分相似,因而把黎平话称为“小北京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