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和辽宁大学合作,在辽宁省西北部查海遗址周边进行了多年调查,并对调查发现距离查海遗址较近的塔尺营子遗址进行发掘,确定其是查海文化类型遗址。塔尺营子遗址发掘丰富了查海文化研究考古学实物资料,特别是出土的长方体燧石人面纹石雕像,成为查海文化精神崇拜发展水平的考古学实证。这一考古新发现确定了查海时代先民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石雕像的制作技术,丰富了查海文化的内涵,为查海文化先民精神崇拜发展状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侃 《清史研究》2023,(2):108-120
本文以动物分类知识为线索考证了19世纪下半叶在华传教士编撰的多部动物学文献的底本。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诸文献反映了何种发展水平的西方动物科学,并总结了传教士在华传播西方动物学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认为,传教士的动物学文献向中国输入了1859年以前较为先进的西方动物学知识,但对于1859年后受到进化论影响的动物分类体系没有任何介绍。传教士长期作为传播西方动物知识的唯一渠道,导致在进化论影响下产生的自然分类法没能更早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3.
麋鹿是产于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据统计,我国新石器时代以来被认定出土有麋鹿骨骼遗存的遗址共计51处,以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为主。地域分布北至吉林白城,南至浙江余姚,西至陕西宝鸡,东至上海。文章结合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和文献资料,认为麋鹿是先民主要狩猎对象和随葬祭祀中的重要祭品之一,且与楚地先民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凤凰资讯、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关于"中国东海老淮猪产业发展论坛"的报道,由于中国农业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合作委员会会长、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专家等业界"重量级"人物的出场,吸引了众多关注关切的眼球。一致的认识是,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和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东海老淮猪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一带,信奉萨满教。伴随现代化进程,萨满教信仰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通过其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看到萨满文化的遗留。鄂伦春族"摩苏昆"中,无论是"莫日根"降妖伏魔的故事,还是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又或者普通的生活故事歌,大都带有萨满文化的印记。这种信仰深深扎根于鄂伦春人心中,最终沉淀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承担着群体预防的重要责任,在进行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测和动物疫病科研等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动物疫病防控档案,因此科学合理地对这些档案进行分类和管理非常有必要。对动物疫病的档案进行有效地管理,不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还能科学高效的满足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对档案的需求,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马天行 《南方文物》2015,(2):99-106
<正>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海洋交通与对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汉唐至宋元间的墓葬文化内涵中大量的外来文化因素就是中外海洋交通的结果。学术界对于古代墓葬随葬品的外来因素研究较多,如安家瑶、杨伯达、干福熹等对舶来玻璃器的研究1,夏鼐、孙机等对外国钱币、器具、装饰品等的研究2,李刚等对墓葬出土堆塑罐、胡人俑形象的研究等3。实际上,东南沿海汉至唐宋时期墓葬结构装饰中也有一系列海外因素,如外来动物形象、外来宗教神话形象、外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动物考古学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利用动物骨骼遗存研究复杂社会显示出动物考古学的特殊魅力。本文利用旧大陆西部和新大陆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案例,首先讨论了动物和动物产品在贸易和交换中的作用,接下来又探讨了动物遗存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来重建社会不平等,最后,则批判地考察了动物遗存在辨认史前和历史时代早期族群差异方面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讨论了从事复杂社会研究的动物考古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作者认为,动物群分析可以作为研究复杂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有效方法。动物考古学除了为饮食和生存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之外,动物骨骼分析还可以用于重建过去的交换系统,辨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族属。但要做到这一点,动物考古学家必须把分析建立在大量精心收集且出自合适的考古学遗迹单位的动物遗存之上。这意味着动物考古学家必须首先是考古学家,他们应当少花一些时间担心最小个体数、可鉴定标本数以及其他计算生物分类单元丰度的方式的优劣上,而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考虑怎样能把动物资料与其他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据整合起来。因为只有把动物群资料和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理解复杂社会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杨杰 《考古与文物》2007,(6):103-105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并通过这批资料探讨古代环境、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的部分行为等重大学术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动物考古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发展较慢,如今这一学科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复原古代居民肉食结构这一问题上,我们已有的动物考古研究很少涉及这一问题,即使有部分学者尝试着去探讨这一问题,因为没有成熟的理论作指导,其所得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