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从北朝到隋唐的中古社会,"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出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发而不是束发,在当时以"高髻为尚"的社会习俗中,"剪头胡雏"发型是有着"阶级感"的存在,是有关底层胡人的直观艺术产物。也说明当时入华胡人还没有彻底"汉化",仍然保留着本族群的发型特征。该发式是胡人与汉人的区别,也是其身份归属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历代传世的民俗器物,即使小到碗筷、瓮罐和针剪,不仅仅只是物质性的东西,而且也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的见证,并在使用中产生属于神秘文化、崇拜文化体系的“法宝”观念,形成一定的风俗习尚。究其原始,一是源于对器物肇始与创造者的崇敬,二是与器物的使用功能诸如祭祀、丧葬、禳解、求吉等有关,三是历史文化在器物传承与演变中的积淀。对器物文化的追本溯源,探颐索隐,有利于人们观念上的激浊扬清和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3.
辫线袄为元代流行的一种服饰,但现存于世的实物很少。文章详细分析了一件紫地缠枝花卉纹绫盘金绣辫线袄残片的形制纹饰及具体修复过程。根据该袄残存的盘金绣和腰部的辫线加工工艺,修复了右肩部日形刺绣、辫线及裙褶,并裁制了已缺失的下裳和双袖。该袄的修复方案体现了纺织品文物保护的可逆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王淼 《湖南文史》2009,(7):68-68
剪辫子运动,是上海军政府贴了布告的。布告云:“自汉(汉口)起义,各省响应。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蓄发扎辫,原是清军入关后,强迫汉人接受的满族风俗。现在既然政府号令一律剪辫,自然会有各方响应。但男人脑后拖一根长辫的风气,几百年来已根深蒂固,要一下子让人们普遍接受这一变革,将辫子全部剪光,也非易事。一是没有那么多理发匠应急,二是由童稚蓄起的长发,一旦割弃,  相似文献   
5.
挑战     
正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想问:挑战谁?为什么挑战?挑战的结果呢?……种种问题的答案,且听我娓娓道来。准备——紧锣密鼓"这一次家长会由你和张序亮来上‘生本’,就《牛郎织女》这一课吧!""抓紧时间,周三我要看一看哦……"周五就要家长开放日了,这一次,全老师将重担交给了我和张序亮,我不由得想:挑战要来临了!……由于张序亮周日才将她做的那部分发来,周一要准备  相似文献   
6.
正开学初某一天,在幼儿园碰到一位小姑娘,她扎着两个麻花辫,眼睛大大的,非常可爱。我问她是哪个班的,她说是中二班的,我又问,"你喜欢哪个老师呢?""我喜欢刘老师。""为什么呢?""因为刘老师长得好看!"中一班的两位老师,一位姓刘,一位姓夏。刘老师是比较年轻漂亮的。我被这个简单而看似充分的理由逗乐了。美好的事物,美丽的人,是一般正常人的选择标准吧!连孩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吕博 《敦煌学辑刊》2012,(2):118-127
“高台骆驼城前凉墓葬出土衣物疏”中有“紫搔囊”和“早搔囊”两个词.此二词条,一同于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的“爪囊”或“抓囊”,应当是指装有手脚指甲的袋子,体现了古丧礼中“搔剪”及埋葬发须爪的规定.随身埋葬爪甲,除了官方礼典和传统儒家理念的引导之外,还可能与民间社会自己实践行用的巫俗观念和禁忌有关.这体现了“礼”与“俗”在河西地区的不同张力.而“爪囊”在高昌时期的衣物疏中最终消失,则可能和佛教理念在丧葬层面的不断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伟 《黑龙江史志》2013,(23):25-26
辛亥革命爆发后,独立各省把标志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对象之一,在民国初年这个新旧鼎革的特殊时期,进行了一场所谓的"辫子革命"。由于各种原因,当时人们抵制剪辩的现象时有发生,深入分析这一特殊现象,可以看出处于转型时期的民初社会不同群体对于社会变革的复杂状态,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处于新旧激烈冲突中演进的民初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李学通 《近代史研究》2002,2(3):309-312
两三年前,笔随手翻看《近代中国社会化变迁录》,对其中的一条史料产生了疑问。编引据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的消息,说“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  相似文献   
10.
陈星 《文史天地》2003,(5):63-64
在恶梦般的“文革”期间,漫画家丰子恺被列为上海市级十大批斗对象之一。他的莫须有之罪名目繁多,所谓“反动黑画”即是其中之一。这里拣出的《城中好高髻》、《剪冬青联想》是当时受批判较为集中的两幅。《城中好高髻》一画发表于1956年11月25日的《新闻日报》上。画面上是三个奇形怪状的女子,或是高髻,或是广眉,或是大袖。画上题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画题下又题曰:“《后汉书·长安城中谣》,注云:改政移风,必在其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这幅画的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丰子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