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永璋 《史学月刊》2004,(12):25-30
三国时期孙权派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是为了加强同南海诸国的联系。这次访问是在三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进行的,范围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朱应《扶南异物志》和康泰《吴时外国传》的成书时间,可能在三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  相似文献   
2.
本结合P.2748号书及有关史籍和地理志书,对大中二年沙州遣使中原的交通路线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进而勾勒出使节行走的大致路线。即沙州——瓜州(晋昌)——合河镇(戍)——百帐守捉——豹山守捉——宁寇军(居延海)——花门山堡——回鹘衙帐——鸊鹈泉——西受降城——天德军城——灵州——长安。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期间(1405—1433)曾立3个碑:通番事迹碑、天妃灵应碑和南京静海寺(残)碑。这三碑是郑和出使的第一手资料。本分析此三碑,并对照其他现存的出使随员马欢、费信及巩珍的作,发现郑和此三碑记录出使事迹之正确性很高。这三碑,加上马欢、费信及巩珍三作结合起来,给我们以确切的郑和出使总结,可用为进一步研究的准绳和基础。这是郑和研究必要的第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4.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公元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即晋宁县城昆阳),12岁人宫,34岁奉命出使西洋,在28年的航海活动中,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贸易,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七下  相似文献   
5.
安南后黎朝崇尚和仿行中国文物制度,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较密切的宗藩关系。黎朝向中国明清派出了大批使臣,这些使臣一般以汉学修养深厚、科举中格的士人充任,他们承担并完成出使中国的各种使命,为中越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使成为黎朝士人向上流动的有效渠道,北使使臣在黎朝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高小红 《黑龙江史志》2012,(19):8-10,13
<正>一、李兴佑及其使宋史料考辩关于李兴佑使宋的史料,中韩两方面共有七条,分别来自《宋史·太祖本纪》、《宋史·高丽传》、《高丽史》、《宋史全文》、《玉海》、《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其内容简繁不一,但大体相同,可见李兴佑实有其人,使宋之行确有其事。其具体史料如下:《高丽史·卷二》:"冬,遣广平侍郎李兴佑等如宋贡方物。"  相似文献   
7.
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以证明: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与西域就存在密切的文化联系且绵延不绝。西域与中原长期的双向文化馈赠为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西域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2.7万余人,乘大船62艘,其中最大的一艘长44丈、宽18丈。1898年7月2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在北京筹办。1905年7月9日中国人首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具有影响的出使有两次:一是西汉时期的张骞出西域,二是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前者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使西汉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后者规模宏大,历时近三十年,并有强大的武装作后盾,由于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郑和下西洋最终未能实现明朝向海外发展势力的政治目的.这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黑龙 《满族研究》2016,(2):37-42
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出使蒙古准噶尔部,是满蒙关系史上一个重大事件。“阿喇尼出使报告”的蒙古文和满文文件在《清内阁蒙古堂档》中被完整的保存下来,详细记载了阿喇尼出使经过,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研究价值。本文为该档案蒙古文文件的转写和翻译,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