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信     
学会敬畏泡沫!迪拜世界从一个神话到一个神话的幻灭,时间并不太长。它让世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连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也不由自主地以建一个"中国的迪拜"为愿景。下意识的冲动,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斯(Olympus)十二主神,是古希腊神话传统崇拜的诸神中的主要神祗。  相似文献   
3.
这支中国最著名的重金属乐队成立25年了,那一帮曾经的叛逆长发少年,摇摇滚滚到中年了  相似文献   
4.
周人起源于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在翦商之前曾有一段迁居甘肃陇东地区的生活经历。居陇时期的周人在首领不窋、公刘等的带领下光大部族,为日后取代商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陇东地区所孕育的先周文化以农耕为基础,以礼乐为核心。随着西周正式建国,周制天下,农耕文化传统与礼乐文化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方晗  王璐璐 《民俗研究》2023,(1):69-78+1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的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以物为本的本体保护,到以人为中心的社区、居民及遗产生存环境的整体保护的嬗变。社区、居民既是遗产的拥有者,亦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力量。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和重大主题的文化资源,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对内惠及民众,是中国设立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国家文化公园节点;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要把握好整体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关系、遗产活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遗产地发展与原住民生活的关系,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机制,实现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来欧洲的第二年,我便前往法国的卢浮宫,瞻仰了大名鼎鼎的“断臂维纳斯”,她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阿佛洛狄忒。我不禁想象这位女神雕像之前的样子,她的手臂如何摆放?她的手中拿着一个苹果,还是一顶王冠?或许,她正扶着战神的盾牌照镜子?后来,我曾前往塞浦路斯的帕福斯海滩拜访爱神岩,那里正是维纳斯诞生的地方。阿佛洛狄忒,爱与美之神,她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她又如何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7.
货币名称的产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刀、布等货币名称即来自原始农具,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的产物,而人们现在熟知的dollar(元),则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型银币Thaler(泰勒)。俄罗斯的货币也不例外,除了我们熟知的卢布、戈比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不同的货币名称,它们都与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中国人又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贡献?"2014年1月,笔者带着这两个大问题,开始了第二次欧洲之旅:在德国不莱梅的雅各布大学,讲授《大历史导论》和《中国古典哲学文献选读》。前一个问题是由"大历史"提出的;后一个问题正契合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大同梦",尤其是近来为人们所热议的"中国梦"。尽管这两个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而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之情。不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数次大一统的王朝统治时期。在此时期,两大民族之间关系总而观之是友好和平相处的时期,当然也不乏战争的阴影,但是,主流是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一般来说,和平时期,即中原王朝处于大一统时期,二者关系在不同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本部分分阶段以个案的方式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天问》文本释读历来歧义丛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者不了解《天问》产生和流传的语境,想当然地以其为屈原个人的文学创作,甚至将其中所涉的神话历史视为屈原个人境遇的曲折表达。对《天问》语境的忽视,源自对先秦知识传统和体系的隔阂。通过《天问》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天问》全文呈现出逻辑清晰、结构严整的创世神话特征,可见它并非屈原的个人创作,而是源于上古集体性的口头知识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