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历史学家贺萧所著《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根据在陕西历时10年收集到的农村妇女口述资料,对农村妇女的生活记忆图景予以还原,对以往被忽视的农业集体化时期女性历史进行了深度挖掘,为该专题研究补充了丰富而鲜活的细节,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这部著作在史学方法上的重要价值在于性别化记忆视角的切入、口述史方法的运用和女性历史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袁成亮 《百年潮》2006,(6):53-57
提起电影<李双双>,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性格泼辣、仗义直言的农村妇女形象来,尤其是影片中李双双和孙喜旺所展现的幽默生活场景,恰如东北二人转,一男一女,妙趣横生地展开了两人性格冲突,演绎出无限动人的人间风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笔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兴凯湖巧嫂家庭旅馆是黑龙江省鸡西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双学双比"活动,动员农村妇女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旅游项目。项目实施一年以来,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法,家庭旅馆使农村妇女经济收入提高,经济条件改善,促进了家庭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作为家庭照顾者的传统角色,使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受到冲击,改变了要男孩的生育偏好,使农村妇女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对学习经营管理知识产生较高的需求,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农村妇女参政不足,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性别意识就是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入手,阐述了社会性别意识对农村妇女参政的不良影响,在于:农村妇女不敢参政、受家庭的阻力大、舆论环境差等.从而提出树立当代的社会性别意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静涛 《环球人物》2012,(28):56-57
阿芙萨娜·巴迪身着印度传统服饰,头发整齐地扎在一边,显得恬静腼腆,人们很难想象这位少女是"印度最年轻的村长"。然而,正是这位生活中不善言谈的少女,在去年就成为村里的当家人,她的就任,给村中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父母都是老村长今年19岁的阿芙萨娜,出生在古吉拉特邦坎库特村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她的  相似文献   
6.
赤脚医生     
《文史天地》2011,(5):89-93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给毛泽东汇报:当时,中国有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  相似文献   
7.
在旧社会,广大农村妇女戴着“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都没有什么地位,从小到大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女孩出嫁后将娘家、婆家的姓氏合二为一,就叫什么张李氏、王赵氏,都是旧时代的产物。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的同学曹昆,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却还被叫着一个旧时代已婚女性的名字——何曹氏。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妇女背负着沉重的生存压力,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生活范围狭窄,移情能力不足,加上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防范救援体系的不健全,在遭受挫折时往往选择自杀作为对生存压力的抗争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有着“农民”和“妇女”双重身份的农村妇女群体,为她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改善她们的生存质量,降低农村妇女自杀率,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王译萱 《神州》2013,(7):200-2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业绩。其中,渔农村妇女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作用。如何运用"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更好地配合党委政府部门动员渔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我想关键在于用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巾帼示范村"进行再认识、再提高,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积极推动"巾帼示  相似文献   
10.
刘家琳  董振娟 《神州》2013,(23):272-272
中国农村妇女背负着沉重的生存压力,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生活范围狭窄,移情能力不足,加上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防范救援体系的不健全,在遭受挫折时往往选择自杀作为对生存压力的抗争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有着“农民”和“妇女”双重身份的农村妇女群体,为她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改善她们的生存质量,降低农村妇女自杀率,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