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庆庆 《安徽史学》2015,(4):120-131
新中国建立前夕,鉴于英美在华的利益侧重点、外交传统以及与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历史关系存在不同,两国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分歧,最终在诸如是否撤出中国、是否对新中国实施贸易管制以及是否打破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等系列问题上立场迥异,争执激烈,并最终各行其是。根本而言,这是英美经通盘考虑后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出的政策抉择,同时也是两国不同的外交传统在对华政策层面上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历史学家公认的国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国共之间的内战,为两党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意味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有关西安事变的研究,一方面可加深对1930年代苏联对中国影响的理解,同时亦可深化人们对太平洋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认知.①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十年内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英国记者勃脱兰,在写中日战争时,第一句话就说:“中日战争的第一枪是从骊山的华清池边响起的。”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25日,黄埔军校一期惟一健在的学员、惟一参加过对日抗战的正规军军长、也是惟一在世的参加过国共内战的兵团司令、被人称为"白马将军"的孙元良,在台湾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103岁。  相似文献   
5.
陈志杰 《史学月刊》2002,1(9):72-79
压迫与反抗无疑是奴隶制的重要特征。然而,美国黑人奴隶制之所以能够维系二百余年,其重要原因在于奴隶主和奴隶都在不断地调整彼此相处的策略。所以,美国内战前南部种植园中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妥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郑军 《文史春秋》2002,(5):49-51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地处南京“卧榻之侧”的我华中解放区首先成了蒋介石必欲夺取的眼中钉、肉中刺。数十万国民党精锐与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大战于苏中,数度交手,互有胜负,我军以几座城池的代价,换取了歼敌10万的辉煌胜利。1946年11月,为了将我华中野战军聚歼或压迫至鲁南山区,蒋介石又集中11个整编师近40万人的强大兵力,兵分四路向我华中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相似文献   
7.
千百万同胞前赴后继,整个中华民族浴血抗日,刚刚击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当时,我们少年学子在痛苦之中追寻着人生的真谛,在歌声的引导下,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我们唱的是《海燕》之歌:  相似文献   
8.
文史摘     
以往,学术界多认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对国内复杂时势所持基本认识是:一手争取和平,一手准备应付内战,并认为争取和平主要是一种策略思想,这种认识明显具有片面性。抗战后毛泽东争取和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和限制内战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抗战胜利后和全面内战爆发这期间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  相似文献   
9.
1945年10月30日,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官高树勋,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率新八军及河北军一万余人在内战前首举义旗。鉴于马头镇位于历史名城邯郸市附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将这次起义称为“邯郸起义”:这次起义是解放战争开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它震动了全国,动摇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促进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内战尚未开始前率部起义,看似偶然,实际上渗透了我军对敌工作人员不尽的心血。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中国东北成为美苏两国与中国国共双方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地区,并最终形成了以美国和国民党为一方,以共产党和苏联为另一方的对峙格局,导致了中国内战在东北的爆发,东北也成为美苏关系在东亚转冷的起点。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而国民党则逐渐丧失了美国的支持,这在外因上决定了中国内战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