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南银行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地方性银行。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晋冀边区政府决定设立自己的金融机构,发行冀钞。该行于1939年10月15日成立,总行设于山西黎城县小寨村,印刷厂分别设在小寨沟一带的漆树、郭转、宽漳山等自然村(本文所述石印版即发现于宽漳山村)。冀钞共发行面额有19类47种之多。1948年8月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在石家庄合并为华北银行。  相似文献   
2.
3.
抗战爆发后,鲁西冀南乡村平民宁静的乡土生活被打乱。他们在战乱中过着恐慌与被掠夺的日子,日伪不间歇的"扫荡"中,"跑反"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日伪残酷掠夺和榨取,加之灾荒连绵不断,使得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百姓生活极度困苦,吃、住、行都与战前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百姓的战时生活状态,某种意义上是中共抗日根据地某个时段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王钦 《安徽钱币》2003,(4):37-37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建立了四大块抗日根据地,并根据需要,各根据地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并发行了各自的货币。这就是由贺龙和关向应领导的晋绥抗日根据地,成立了西北农民银行,发  相似文献   
5.
王首一  黄威  冯华 《旅游纵览》2022,(13):25-28
本研究旨在了解旅游者对冀南地区乡村旅游地声景的评价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乡村旅游地声景的感知评价进行研究。采用语义细分法对乡村旅游地声景的感知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放松感、强度、活动性、情绪感、清晰度、时空感和真实度7个主要感知因素,讨论心理声学参数和性别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样本对于清晰度和时空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自然声优于生活声和禽畜声;对于冀南地区乡村旅游地声景的管理应注重大自然的声音,减少人为和禽畜的声音。本研究希望以此引起我国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地声景建设的关注,为乡村旅游地声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畅 《民国档案》2012,(2):121-131
抗战时期鲁西冀南日军、共产党、国民党、伪政权、会道门和游杂武装丛集一域,一方往往与多方交叉发生关系,并且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自都想利用他方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以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尽管鲁西冀南存在各种政治势力,但是日军与国共两党两军才是主角和主要对手,并且在纠结与互动的过程中,最终演化为中共和八路军与日军的对抗。鲁西冀南各种政治势力演化的过程和结局,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除了陕甘宁边区以外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在徐州发现一张冀南银行民国三十四年、深蓝色、塔图、平原地名壹百圆纸币(封三下图),该币长120、宽65mm,正面深蓝色,上方为“冀南银行”四字,中央为屏风样框,框内有塔图,左右各一个花符,在花符上面有“壹百圆”三个空心字,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众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向来是自成体系的,历经长期生活实践形成一套本土概念体系即民俗语汇来表述自己的意义世界。民俗语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体系和地方性知识,能够直接传达民众对自身行为的解释,暗含着民众对民俗活动意义的理解,成为进入民众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冀南"打醮"活动是理解民俗语汇极好的田野案例,在当地人话语体系中"功"是具有普适性意义且使用频率极高的民俗语汇,以"功"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两个维度解读其语义体系和应用逻辑,进而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探讨中国社会礼俗互动的运作机制,并以此验证民俗语汇作为一种分析路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常亮功  常伟民 《中国钱币》2012,(3):58-60,F0004
笔者在收集整理晋冀鲁豫边区创立的冀南银行业务史料时,发现该行在1946年前后,在太行山区筹建的一批行业性或地域性私营银行、银号的业务章程、合影照片、佩带徽章等珍贵实物,这些实物见证了一段不  相似文献   
10.
由科教文图书出版社出版的田秋平《战争货币》一书,叙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根据地内各县银号票、上党票号票、冀南银行票等战争年代发行流通货币的历史。详细描述了抗币与敌伪币的较量,反映出货币这一特殊“武器”在战争年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