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满族与岔曲     
乾隆中叶北京的八旗子弟,汲取汉族弋腔曲调,首创歌功颂圣的岔曲。由于帝王提倡,人介入,提高了它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品位,在宫廷府第传唱,盛极一时。道光时期岔曲从票房走向社会,自娱转为卖艺;杂曲俚语的滋养与古典诗的影响交汇,形成雅俗共赏的风格。光绪初年,岔曲与牌子曲进一步结合,衍生出长于叙事的单弦牌子曲,岔曲的创造、发展,是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化见证。  相似文献   
2.
<正>五、满族的艺术音乐满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围猎为生,且能歌善舞。因繁重艰辛的劳动之余需要松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发展。严酷的自然环境,长期的野外劳动和简单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豪放的性格。这种性格的长期积累与沉淀,使满族音乐旋律简约、朴实,音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跳动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呈现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谢磊 《满族研究》2016,(1):107-114
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话语背景下,特别是在岔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情况下,八角鼓票房逐渐走入人们视野.通过描述北京八角鼓票房发展的历史全貌,呈现票房各个时期的特征,即最初作为闲暇时的娱乐,到被迫成为谋生的手段,再到文化传统的延续.票房的流变既呈现曲艺和社会组织发展的自身规律,又与满族、旗人的历史变革关系密切,更与整个社会历史环境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岔曲研究     
岔曲形成于清代中期,是具有满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俗曲之一种。文章主要对岔曲的形成、命名、兴起和发展、格律及演唱形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岔曲曲词进行了分类和剖析。文章还对“八角鼓”这一概念,对八角鼓票房的建立、过排、走局等活动做了较详细的论述。文章概括了岔曲的兴衰,及由岔曲影响而发展成的北京八角鼓艺术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6.
前清端康瑾贵妃本月2号生日,溥仪特请莲花落、赵魁顺、徐狗子等,1号进宫演唱八角鼓、杂耍等技,并召清室各王公进内观听。2号又由宫内太监刘  相似文献   
7.
八角鼓是北京社会生活中影响极大的艺术形式,源自清代,并迅速发展,由岔曲这一简单的曲艺形式,在音乐结构上不断丰富,逐渐衍生出众多曲艺形式,内容题材也有着多样性的变化.由于八角鼓曲艺在北京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以致于八角鼓这一名词成为一种较为固定形式的典艺表演的代名词.八角鼓演艺人群极为独特,主要来源于票友,并始终以业余演员为主要人群,它的演变发展很有研究价值.本文从八角鼓起源的考辨、八角鼓曲艺的流变和以八角鼓为名的表演形式三个方面对八角鼓曲艺的名称、音乐结构变化、内容题材的丰富、全堂八角鼓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构.  相似文献   
8.
张菊玲 《满族研究》2007,(3):114-118
著名满族作家穆儒丐的晚年生活资料缺乏而又分散,通过广泛搜集,本文对穆儒丐的晚年生活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戏剧满族的戏剧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两种:宫廷戏剧和民间戏剧。清初,宫廷内节庆时表演的主要是歌舞。后来受到汉族戏剧艺术的影响,满族戏剧艺术逐渐有了进步和发展,宫廷戏剧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宫廷中凡遇节庆都要演戏,其形式不一,花样繁多。有连台本戏、单出戏、小戏花唱、大本戏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