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事件①)否定派论者为了把屠杀中国俘虏的行为合法化,抛出了对国际法的“新”释义,企图全面否定历史真相。然而,这一释义纯粹建立在隐瞒、欺诈的基础之上,是对国际法的误读和曲解,误导了广大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为此,本文通过对国际法的细致研究,针对否定派代表人物东中野修道的错误论点进行批驳与反击,以维护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
道在哪里?宋代的谷隐蕴聪禅师,广州人,曾经参礼百丈道恒、首山省念及大阳警玄等大德,于首山省念禅师言下开悟。后来应湖北襄州郡守夏竦之礼请,住持襄州谷隐山太平兴国禅院,开演禅法,一时之间,十方来集。有一日,一位禅僧来向他请法:"请教上人,学人来此,不想空手而归,应该如何?"蕴聪禅师回答说:"山河大地,万物风采,我们都已具备,有谁空手呢?就是老僧此处,睡有床铺,吃有饭碗,哪里有空手而归的?"  相似文献   
3.
在佛经文学里,有释尊出家修道传和须大拏太子本生故事,这本是不同的两个故事.但是,在现存敦煌唐代俗讲和俗曲文献里,出现了新的倾向,即这两个故事已经明显发生互相渗透了.这种新倾向不仅影响了后来宋元僧人对释尊出家修道传的接受,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杂剧作家对须大拏太子本生故事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08,(11):134-147
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注定无法驻留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从当年的传奇人物张三丰,到如今年轻的道长李理清,这部分人成为中国自创宗教——道教的信众与传播者。道教源头鹤鸣山,便聚集了这样一群人。探寻出世者的生活,恰恰也是反观尘世的一种方式。修道者经历的困惑,乡人们对道观的期待,商业对“仙界”的侵入,种种纠葛汇聚于此。在这里,关于“仙”的记忆已经开始褪色,而关于“人”的话题则将永久流传……  相似文献   
5.
宜默不宜喧 灵树院是云门文偃禅师驻锡(编注:僧侣长期驻留一地,“锡”指锡杖)的道场,每年总在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举行“夏安居”,集合佛门弟子安居一处来修道。  相似文献   
6.
在佛经文学里,有释尊出家修道传和须大擎太子本生故事,这本是不同的两个故事。但是,在现存敦煌唐代俗讲和俗曲文献里,出现了新的倾向,即这两个故事已经明显发生互相渗透了。这种新倾向不仅影响了后来宋元僧人对释尊出家修道传的接受,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杂剧作家对须大擎太子本生故事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龙延  陈开勇 《古籍研究》2001,(3):117-122
佛藏典籍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律,梵语vinaya之音译,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服灭除诸多过失之义。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的需要所定之规范。因为世尊随缘制戒,即“如来不以无过患因缘而为弟子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佛陀在制定戒律以前,往往有一些小故事,介绍僧尼们犯戒的经过,以示世尊制戒之缘由。所以律藏同样有较强的学色彩。  相似文献   
8.
真假妄语 大德道光禅师问大珠慧海掸师:“您平常用什么心修道?”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相似文献   
9.
狂放不羁的傅山,开始写那静心修道的小楷——他本来就号“朱衣道人”,既以道人自许,当然在书法上修修道也得。我们平时的印象中,傅山大抵是狂放之士,动辄一泻千里,睥睨万物,傲视苍生,粪土王侯的。但这几乎是一个相当局部的内容。倘若仅仅如此,傅山作为孤臣孽子的一腔忠愤心血就无从着落。作小楷虽未能说一定是“孤臣孽子”的所为,但它大抵需要节制、自省,显然比洒热血、奋呼叫更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定力。  相似文献   
10.
一千六百多年前,高僧昙猷在天台山结庐修道。 有一天,他正端坐在天台山石梁瀑布的石桥之上凝神虔修,忽听空中有声音传来:"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昙猷听到后惆怅不已,循着声音的方向前往,但被一位自称山神的白发老翁劝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