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毒气实验是其化学战罪行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而且其残暴程度是骇人听闻的。但是战后的日本右翼势力一直竭力掩盖这一罪 行,制造了大量谎言,而我国国内对于该问题的实证性研究也比较少。本文首先根据近年来 国外披露的有关资料,对关东军在东北进行毒气实验的基本情况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又根据 实地考察的结果对实验地点进行了推论和考证。在“九·一八事变”70周年来临之际,谨以此文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的歪曲,并告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的同胞们。  相似文献   
2.
乃禾 《日本学论坛》1989,(3):41-45,21
日本昭和天皇(1901——1989年)在位63年,自1987年9月患病时起,到1989年1月7日病逝之后,日本国内又出现了否定天皇裕仁战争责任的动向。1989年2月15日,日本首相竹下登就裕仁天皇战争责任问题,回答在野党议员质询说:“在上次战争中,昭和天皇为避免战争作出了全面努力,对结束战争作出了英明决断。”这是公开为昭和天  相似文献   
3.
“七·七”事变后,日寇很快占领了华北地区,为了“巩固大东亚战争华北兵站基地”,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所谓“三光”,即烧光、杀光、抢光,这早己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是,关于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的原因,目前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日本方面曾有“三光的残暴行径是在战争中难于避免的行为”或“冈村宁次以瑞金与百团大战作为反面教师,而提出了三光作战的方案”①的观点。在此,笔者仅就日军野蛮侵略行径的历史根源及其在占领华北期间的实际困难作一粗浅的  相似文献   
4.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制造事端,次日占领沈阳,到1932年2月5日占领哈尔滨为止,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1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三倍之多的领土。3月12日,日本一手扶植的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粉墨登场;9月15日,日本政府以签订日“满”议定书的方式,对其予以了外交承认。至此,日方所谓之“满洲事变”,总算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5.
1942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政治诱降失败之后,炮制了进攻重庆、西安的战略计划,企图一举摧毁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日基地。但计划出笼不久,太平洋战局逆转,日本进退维谷,难以实施。日本战败前夕,中国派遣军头目再次叫嚣实施作战计划,以作垂死挣扎。但历史不可逆转,计划的破产和日本法西斯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概述了该战略计划炮制的过程及其破产的原因,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我国的狼子野心。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日两国人民除了蒙受战争苦难之外,还在不同程度上遇到国族与文化认同等问题,女明星也不例外。身为日本人的李香兰,在舞台上往往是以中国人的形象或主体身份示人,并闪现星光。然而,日本侵华当局的幕后掌控,民族意识的萌生,性别的纠缠,使她在战争的特殊环境里处于矛盾、挣扎之中,艰难地做出国族的选择和认同。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最终完成了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女明星李香兰的形象建构,其中也包含着李香兰个人的主观想象和抉择。不容否认的是,战争时期建构的女明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李香兰战后的行为。然而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潮流,李香兰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了新的角色,并树立起新的社会形象,赋予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女明星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2014年度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达标创先”活动中,由中国日本史学会日本侵华史专业委员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和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日本侵华史研究》刊物,荣获2014年“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会刊评审一等奖”。此前,该刊已于2012年、2013年连续荣获“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会刊评审特别奖”。  相似文献   
8.
2015年第7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本馆馆刊《日本侵华史研究》刊发的论文《围绕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的近八十年斗争》,并作为该期封面标题文章醒目刊出。这是创刊以来,本刊所发文章第二次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该论文刊发于《日本侵华史研究》2014年第4卷,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撰写,文章从梳理战时日本当局对南京大屠杀的...  相似文献   
9.
崔巍 《民国档案》2016,(3):102-110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后,中日间战云密布.国民政府希望由在华有重大经济利益的英国出面调解中日关系,为中国争取抗战准备时间.而此时日方也希望改善英日关系.英国则因在远东的力量有限及欧洲局势紧张,虽不愿得罪日本,但为了保住在华经济利益,于1936年上半年先从华北走私问题为切入点,继而在中国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对中日关系进行了深度调解,终因日方的强硬态度而失败.这显示出通过外交斡旋已无法避免中日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方面现存的档案史料,论述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在实施“满蒙政策”的同时,制定并实施的“对中国本部政策”;1933—1935年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形成与华北事变的发动;广田内阁期间,日本以华北分治政策为中心的对华政策的全面确立,以及“佐藤外交”对于该政策的调整与失败;七七事变前夕的近卫内阁,继承了上述政策,并最终发动了“中国事变”。以华北分治为中心的日本对华政策,是日本政府与军部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日本局部侵华行动的指导与依据。从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看,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经由华北事变,迅速走向“中国事变”,包括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在内的这个历史过程,并非偶然;它不但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而且构成了日本侵华“十五年战争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