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维果茨基说:"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单独的学习构不成教育,单边的灌输也不构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关系。因此,教师的支持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重要,教师有效的支持行为能使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儿童合作学习的过程。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对幼儿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幼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正一、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英语教师,我时常在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主要渠道。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从中得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一、解读有效课堂教学本真——唤醒学生主动获取知识1.有效讲授。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  相似文献   
4.
目光语是运用眼睛的动作和眼神来传递信息和感情,是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体态语言。恰当目光语的运用不仅能够表情达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控课堂气氛,而且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给学生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充分发挥"目光语"这种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魅力,真正做到以目传情、以目传神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体态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沟通形式,有时比有声语言更生动、具体、感人。档案人员恰当运用体态语可以塑造良好的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本文详细论述了目光语、微笑语、手势语、界域语和姿态语在利用服务中的运用方法及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沈秀丽 《攀登》2007,26(5):108-110
在跨文化交际中,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因各自特有的礼俗文化和礼貌原则,在交往中往往会产生各种障碍和困难,这方面除语言因素外,还有非语言因素。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形式之一的体态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礼仪功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相互沟通、理解与和睦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小玲 《神州》2011,(3X):100-100,103
体态语是语言的一种,属于非言语性的语言。它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种种图象符号。体态语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会“无声胜有声”。近年来,笔者在英语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情景,注意挖掘教材中可用体态语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师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冯爱华 《神州》2012,(3):376-377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及身体距离,能有效地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以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9.
人类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的完整系统。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应加强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运用。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汉语教师应认识其特性,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功能,并在汉文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积极恰当地使用体态语。  相似文献   
10.
目光语是运用眼睛的动作和眼神来传递信息和感情,是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体态语言。恰当目光语的运用不仅能够表情达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控课堂气氛,而且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给学生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充分发挥“目光语”这种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魅力,真正做到以目传情、以目传神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