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消除驻牧于阴山、贺兰山一带的匈奴族的侵扰,巩固西北边疆,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宁夏与内蒙古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第二年又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直到阴山的广大地区内设三十四县(《汉书》载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其中就有宁夏河东的富平县,还有神泉、浑怀两个亭障。  相似文献   
2.
清代伊克昭盟的人口数字,尤其是蒙古族的人口数字一直比较模糊。一是因为史书缺乏记载,二是民国以来相关研究太少。相关学者在涉及这一问题时或者避而不谈,或者仍沿用民国时期贺扬灵的估计数字。作者在做相关课题时也涉及到这一问题,并发现贺扬灵的人口估计方法值得商榷。本文以1650~1850年为研究时段,以蒙古人为研究对象,以讨论丁的性质和户均人口为切入点,运用现代人口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清代前中期伊克昭盟的蒙古族人口进行复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650年人口为14万左右,1750年为17万多,1850年为21万多,达到人口高峰。  相似文献   
3.
白泥窑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东北1.5公里。喇嘛湾镇地当清水河县西北部,北接土默特平川与托克托县为邻,东北与和林格尔县接壤,西隔黄河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相望(图一)。白泥窑沟是黄河沿岸千沟万壑中之一条沟。白泥窑遗址因白泥窑沟而得名。遗址所在台地高于沟底数十米。这些台地又被白泥窑沟的诸多支沟分割成许多小块台地。分为A、B、C、D、E、F、G、H、I、J、K、L、M、N、O诸台地。本文就白泥窑遗址  相似文献   
4.
边疆行政制度内地化是边疆政治内地化的主要标志。作者认为清代内蒙古地区内地化始于行政制度内地化,然后是经济、文化内地化。清代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为其行政制度内地化创造了条件,清政府推进边疆行政内地化的努力不容忽视。以伊克昭盟为例,从范围、边界、行政中心等要素上考察,其行政制度内地化始于清初实行的盟旗,而非康乾时斑的设厅或清末的筹省设县。  相似文献   
5.
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鄂尔多斯风暴》和后来的一条电视广告“鄂尔多斯羊绒衫 ,温暖全世界” ,都曾使笔者对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有过无限的神往。诚如《伊克昭盟志》 (以下简称《伊志》)的综述所言 :“沙漠和草原使伊盟自然景观呈现出粗犷、豪迈、真切和神奇 ,沙漠深处 ,草原深处 ,无不潜藏着难解之谜。”由于伊盟的修志工作是由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蒙古末代王爷、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奇忠义先生主持 ,并由著名作家、后来涉足志界的梁冰同志任总纂 ,故笔者对这里的修志工作甚为关注。鄂尔多斯是明代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与该部落驻牧地…  相似文献   
6.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血洗华北,屠城南京。国民政府西迁陪都重庆,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也正是此时,汉、满、蒙、藏等中华各族人民空前团结,不分种族,不分党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表现出空前的民族凝聚力。1939年成吉思汗陵西迁甘肃榆中,阅时数月,历地千里。所经榆林、西安、兰州等大城市,当地军政首长无不主持奉移大典,或遣派专  相似文献   
7.
怪兽形象装饰于战国晚期突然出现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本文所论,指出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沟畔M2、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战国墓以及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战国墓的怪兽装饰部件。  相似文献   
8.
万里长征以前,中共的民族政策固然有学习苏联的印迹,但至长征结束、抗日战争到来,开始发生变化。其后的革命宣传虽仍不乏支持民族自决等表达,但在实践中却根据实际需要,贯彻其务实的民族政策。民主革命时期与陕甘宁边区毗邻的伊克昭盟政策最能体现此点,彰显出中共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特色。这一特色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之成功,不在于对少数民族推行疾风骤雨的阶级斗争,而在于务实继承历代政权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传统,充分利用统一战线、发展经济等措施,最终在挫败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过程中获得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张博 《安徽史学》2023,(5):58-66
清中后期盟旗制度下的伊克昭盟段黄河并非封闭和线性的边界,部分河段较大的交通运输价值使其在和平及战乱时期始终是沿岸各族人民物质文化交往的通途,具有一定开放性、多元性与互动性,不仅对伊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使两岸民众逐渐以黄河为轴,形成和谐共生的整体。伊盟北部这种沿河的民族互动与学界多有研究的蒙地长城沿线的民族互动共同推动了蒙、汉、回等多民族群众间的交流融合,无论是清政府严苛边界政策还是战乱环境均无法阻止和破坏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0.
边疆行政制度内地化是边疆政治内地化的主要标志。作者认为清代内蒙古地区内地化始于行政制度内地化,然后是经济、文化内地化。清代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为其行政制度内地化创造了条件,清政府推进边疆行政内地化的努力不容忽视。以伊克昭盟为例,从范围、边界、行政中心等要素上考察,其行政制度内地化始于清初实行的盟旗,而非康乾时斑的设厅或清末的筹省设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