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迦牟尼舍弃王位,专心修道传法,为后世佛教僧人作出楷模.后世僧人效之,既出离世俗,则"不干世事,不作有为"(<洛阳伽蓝记>卷2).<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梵网经>甚至说"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至于从军征战,尤为僧戒严禁,<梵网经>说"佛子不得军中往来."  相似文献   
2.
闻黎明 《江淮文史》2014,(2):142-159
正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胜利前夕因为军事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史学界围绕运动缘起、政策制定、编制概况、作用意义等,进行过广泛研究。本文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对象,透过这面镜子,展现中国教育界在抗战时期的作为。  相似文献   
3.
胡汉辉 《中华遗产》2007,(11):130-143
1908年来中国旅行的日本学者小林爱雄在他的《中国印象记》里记录过这样一段对话:“你回到日本后,一定要告诉我们的同胞,赶快研究中国,赶快来中国,赶快在中国开发事业,而且一定要热爱中国……”说这番话的人可能没有想到,近30年之后,身着黄色制服、手握着刺刀的他的同胞们果然来了,并且在瞬间遍布了这片“乐土”的每个角落。一批珍贵的历史旧照展示了他们以何种方式将一种令人费解的“热爱”发扬光大,并将其“无私”地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又是70年过去,当年的“从军记者”们留下的一幅幅珍贵旧照,连同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以及由其制造的独特战争话语,都将作为宝贵的记忆遗产供这段“历史情缘”的双方,乃至今天新的“热爱”方式的实践者和旁观者们玩味、深思……  相似文献   
4.
抗战末期,为了稳定民心、笼络人才,同时也为挖掘高素质兵源,克服征兵流弊,国民党政权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由于知识青年素有爱国之志,加上国际形势有利和国民党各方的努力,报名人数迅速达到13万。青年军共编成9个师,分驻南方各地集中训练。青年军的管理训练与国民党一般部队相比,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1946年秋,是批青年军大部复员。  相似文献   
5.
<正>每当风清气爽红霞满天的傍晚,儿孙们簇拥着我和谷香走在大街上,这是多么的幸福啊!是啊,经历了37年离别苦难的夫妻,才更珍爱这平静的幸福。想到我和谷香夫妇一生,本来是平凡而又微不足道的,但却有戏剧般的遇合。我俩是生长在20世纪初,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历尽悲欢离合,幸而没有被劫难所吞噬,离离合合,三度重逢,不是一般人所能遇到的。什么合浦还珠,破镜重圆,也不能相提并论。这一部辛酸血泪史,在我俩的心中  相似文献   
6.
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来说,他才华横溢、品质高洁,但同时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这一切都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可以说骆宾王的一生是体现性格、张扬个性的一生,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遭遇与坎坷,都深深地打上性格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明初勋贵的出身、籍贯和早期经历,考察洪武三年所封勋贵的人选与序列,认为诸将与朱元璋的早期私人关系决定着勋贵的人选与地位。那些在朱元璋名位不彰时即确立私属关系的将领,绝大多数为濠州红军早期成员,籍属濠泗地区,出身从军而非归附,构成了作为勋贵主体核心的濠州从军者一派。不同于以往对于明初勋贵集团分为淮西和浙东两派的观点,本文将整个勋贵集团分为濠州从军、江北归附、渡江后归附等三个内外圈层,后两个圈层遭到了君主和濠州从军者的压制与猜忌。本文按照这个认识框架审视洪武时期的历次杀戮勋贵事件,考察各派勋贵的命运,认为历次杀戮事件皆非针对整个勋贵集团,而是或针对归附者,或针对洪武三年受封的老一辈勋贵,或针对洪武中后期受封的新进勋贵。在任何一次杀戮事件中,濠州从军者一派所受损失都是最少的,它从来没有成为君主专门打击的目标,而是一支与君主彼此借重的势力。  相似文献   
8.
双重豪门的独生女“我叫织姑,大名袁迪新,因是农历七月出生,故取名‘织姑’,因嫌大名不好听,至今仍喜欢别人叫我‘织姑’”。2006年5月3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拜访了居住在上海虹口区的织姑。织姑已85岁高龄,但行动干净利落,声音响亮,思维也敏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她  相似文献   
9.
付辛酉 《民国档案》2013,(2):131-138
抗战后期以动员青年人为主的从军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青年学生志愿从军"运动主要是配合国民政府的兵役制度改革和国民革命军的现代化改革。进入1944年后,由于经济压力和豫湘桂大溃败等原因,国民政府的危机局面日益严重,国内对国民党不满的政治力量日益活跃。美国要求蒋介石进行政治和军事改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蒋介石试图通过扩大从军运动的规模,动员民间社会,以此推动国民党在军政事务和党务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彰显自己的领袖地位,减轻美国的外交压力。  相似文献   
10.
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从运动的缘起、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本认为,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