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巍 《近代史研究》2004,4(3):61-100
章太炎的经学立场经历了从“援今入古、以古统今”到“专宗古文”的演变,而《馗书》的修订正是其经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期。孔子为“良史”说的宣示,从孔子、左丘明、司马谈及迁父子到刘歆之学一脉相承的“历史之学”的新谱系的建构,“六艺皆史”论的发轫,意味着章太炎独立的新古文经学的奠基。其前后变迁呈现出“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的清晰轨迹。这与章氏跨越“纪孔、保皇二关”的政治反思、“民族主义”的学理建构、“中国通史”的编撰所体现出来的“经学的史学化”的努力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帆 《史学史研究》2012,(2):121-123
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别,是为常识。但将今文、古文分为两大派,则似乎并非很久远的事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晚清以前的历代学者,虽常论及今文、古文,却没有以今文为一大派,古文为另一大派的。用这样分派的观点来看汉代经学的,实始于四川学者廖平先生的名著《今古学考》。这部书的初版,是成都尊经书局在光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刊刻的,迄今已逾百年,但从整个  相似文献   
3.
杨天宇 《史学月刊》2006,(8):101-110
《仪礼》在汉代有今、古文两种本子.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也对今、古文异文作了校勘,或从今文,或从古文.郑玄兼采今、古文的一条重要义例,就是从本字不从通假字:有从今文本字而不从古文通假字者,亦有从古文本字而不从今文通假字者,因为本字更能贴切地表达经义.遍索《仪礼》中郑玄从今文本字不从古文通假字之字例,凡90条,而一一考辨之.  相似文献   
4.
前人认为郑玄《尚书注》"兼采今古文",但是单凭存世文献,辨别郑注哪些属于今文经说、哪些属于古文经说是个难题。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金縢》篇是战国中晚期的古文本,通过文本对读等方法,可以推断郑氏经说主要采用了古文,亦可确知《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尚书·金縢》兼采今古文经说,构成了《史记》采用古文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5.
将新出清华简《金縢》与传世本及其他文献进行比较,可证成王即位时已为少年,"襁褓说"不能成立;周公"居东"为"避居"而非"东征"。汉代古文《尚书》较之今文《尚书》,更接近原初的《尚书》本。孔子没有删订过《尚书》,也没有作过《书序》。清华简《金縢》以"志"为名,表明公元前300年前后,《尚书》尚未成书。清华简本《金縢》所记周公事迹最为素朴,应是较早记载周公历史的史籍。今传本《尚书》应不是汉代的《古文尚书》本,或根据今文说改造过。《史记·鲁周公世家》材料来源芜杂,其关于周公历史事迹的记载存在诸多错乱之处。简本《金縢》与《史记》关于周公历史记载的差异,反映了周初特别是周公历史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不断层累叠加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王云洲 《神州》2012,(26):31+33-31,33
汉代今古文经之争是经学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此过程中,声训作为一种重要的训诂手段开始出现,并且在经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汉代人的所谓声训尤其是今文经家之声训,其意往往并不仅仅在于对文字音义关系的探求,也是为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以阐发经文之微言大义为要务,是他们用来阐述其哲学观点政治学说及价值取向的手段。因此声训的出现对经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经学发展的繁盛时期。关于汉代经学的讨论史学界相关著述繁多,前辈学者不断将经学研究推向深入。但是两汉历史跨度四百余年,两汉今古文经经历了产生、发展、斗争、融合的不同阶段。传统的历史时代的分期已经不能满足汉代经学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本文简要分析了汉代经学发展演变的五个历史阶段。逐阶段对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进行论述。以期揭示经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帮助人们了解汉代经学演变斗争的过程和本质。  相似文献   
8.
“六经”次序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 ,并非出于今文家 ;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 ,虽然出自古文家 ,但也渊源有自。《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其后 ,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 ,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 ,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 ,文献尚难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线索看 ,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 ,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之后 ,晚年以后重《易》 ,所以冠《易》于《诗》、《书》、《礼》、《乐》之前  相似文献   
9.
朱凯悦 《神州》2013,(8):40-40
经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地位,汉代则是经学发展的极盛时期。在汉代,经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而汉代经学出现上述阶段性特征的原因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性需求,儒家社会理想与学术理想的矛盾以及儒经的语言文字特点等。今、古文经最后合流,也是由其自身的内在理数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刊行结束了晚清以降的经今古文学之争。从该年谱面世前后学者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 ,民国学者虽然承受了晚清学人的问题 ,沿袭了他们某些治学路径 ,但总的来看 ,由于历史背景、目的、观念和处理方式的不同 ,意义已完全不同。在经今古文问题研究上 ,这种不同最典型地反映了经学没落、史学主位或经学史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