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晚清国粹思潮与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实践着五权宪法,这种实践虽然在小范围内部分地取得了成效,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整体构想却始终未获成功。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服饰与政治     
政治人物穿什么亮相,打什么颜色的领带或不戴领带,都被视为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 近日,在广东省委书记交接大会上,汪洋穿着中山装亮相,引人注目。“中山装”据称是孙中山亲自设计的。孙中山解释说.衣服是按照共和国理念和“五权宪法”设计出来的——5个口袋装的是“五权宪法”,3个袖口扣子代表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另3个扣子代表的是“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后人穿起“中山装”,则更多就是以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嘱托来自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分权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生史观为哲学基础,包括权能区分和五权宪法两个部分。孙中山的分权学说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缺陷也日益突现。  相似文献   
4.
五权宪法论是孙中山先生宪政思想的核心,是在现代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超越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理论.它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宪政运动的基本标志,在中国现代宪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臧运祜 《民国档案》2005,(4):60-65,78
孙中山生前,虽然发表过五权宪法的诸多演说,但他本人并未拟订出一份关于“五权宪法”的法律文本。本文就1922年夏间,叶夏声奉孙中山之命,拟就的一份《五权宪法草案》,进行了研析。经过初步考证,笔者认为该文本虽然与孙中山的关系尚待证明,但却是一个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有较大关联的文件。该文本在内容上,基本体现了孙中山基于三民主义的五权宪法思想。这是其主要特点与价值所在,应该被视为研究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珍贵资料。但是,作为“个人之见”,它与“圣人之先见”毕竟又有距离,而不可能全面、真正地体现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后者乃是国人后继者至今尚未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包含着某些宪政因素,但与宪政的要求相去甚远。19世纪末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不是从事国家建设,而是驱逐外国势力和推翻封建帝制,为建立新国家扫清障碍,由此决定了主要服务于当前革命运动的民权主义不可能遵循宪政的逻辑。不过民权主义中关于未来中国政治制度的目标设定,仍具有相当的宪政意义。  相似文献   
7.
臧运祜 《史学月刊》2007,5(8):56-63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本人虽然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是较之于三民主义而言,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其实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当然也没有成为革命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非孙中山的本意,当然也不可能体现他的宪法思想,而是与其"五权宪法"相背离的。孙中山在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之作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于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在上述"扬弃"的过程中,其五权宪法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孙中山晚年,通过多次演讲,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可以说是反映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孙中山将其毕生奋斗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现任务,作为政治遗产,留给了后世。与三民主义一样,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孙中山个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云 《史学月刊》2007,5(11):100-106
近50多年来大陆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研究,除了"文革"期间的停滞,总体上是进步的。"文革"前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分析与评价,是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观点作为准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着重论述五权宪法的阶级属性与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中国革命史的范畴,通过转换视角、拓展范围、尝试新方法,深化与细化了以往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不少论著只是重复前人成果,对有关五权宪法思想的史料与史实的研究仍重视不够,若干重要问题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