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文人无行     
二月河 《神州》2012,(16):100-101
弱冠幸随计,束书来上京。齿稚气方锐,招视江湖轻。俯仰五十年,辛苦事浮名。世路多险艰,风波使人惊。兹游意已阑,无复少壮情。见鸟幕高逝,望乡思遐征。云山遥在梦,日数归园程。这首古风是一首怀旧诗,述说作者自从"弱冠"求名上京,从锐气咄咄心雄万丈的青年,经五十年宦海沉浮,勘破世路人情风波险恶,而今西风瘦马杖策归  相似文献   
2.
张素(1877~1945),字挥孙,又字穆如,号婴公。他出生于江苏丹阳城内沈家桥河干的一个书香门第。九岁时,父亲教授唐诗至"即从巴峡穿巫峡",张素即答曰:"此可对‘直把杭州作汴州’",其颖悟聪慧,被里人传为佳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杜甫、陆游等沉郁顿挫、慷慨雄健的诗风养成了他质厚寡言的性格。十五  相似文献   
3.
金代岁时风俗深受辽宋影响,在中原文化和北方风俗的互相融合、彼此碰撞中,形成了女真族独特质朴、浑厚刚健的文化风貌,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内涵。这一点,金代诗歌中的记载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4.
张九玲 《文献》2022,(5):34-43
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инв.№4993号文献西夏文《五十颂》,此前无人对它进行专门研究。在对其进行录文、汉译和校注的基础上,揭示其中偈颂存在押韵现象,并判断它很有可能是西夏本土的原创作品。针对西夏偈颂的实际特点,初步探讨翻译西夏文偈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西夏文《五十颂》的文献整理,可为西夏佛教、西夏偈颂研究,乃至西夏本土文学研究提供一份新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5.
许明 《神州》2014,(9):33-33
<正>And the Rain My Drink(《餐风饮露》,又译作《餐风沐雨》),是著名比利时籍华裔女性作家韩素音的杰作。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可以被看作是反英国殖民主义的著作。此书故事发生的背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马来西亚,它生动地描述了马来西亚当地人(包括马来人,华人以及其他族裔)对英国殖民当局压迫的种种反抗,它“明晰地概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场景,以及(英国)军队和恐怖分子(此处指马来西亚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关卉 《神州》2014,(7):11-13
<正>据文献记载,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已演变成了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重要娱乐活动。老北京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最早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的一种活动,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现如今北京庙会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六,最长的也不过初  相似文献   
7.
书香世家崭露头角1933年初夏,我出生在汉阳县(现为蔡甸区)的一个书香世家。我的出生给全家老少带来无限的欢喜,我的上面有两个姐姐,尤其是我祖父、祖母,盼孙子心切的情景可想而知,他们视我为掌上明珠。我的祖母是汉阳县出了名的新型人物,奓山地区大事小事都由她调解。祖父常年在外经商,祖母持家,邻里关系人缘  相似文献   
8.
刘向上 《文史天地》2006,(10):51-54
这是一份与人民为敌的女特务的灭亡录。钮梅波《,永不消失的电波》中女特务柳妮娜的原型,一个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丑恶女人。  相似文献   
9.
七夕,就是农历的七月七日。因为乞巧是七夕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所以七夕又有乞巧节之称。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记有“喜鹊填桥”的民间说法,“七月七日,清晨乌鸦喜鹊飞鸣较迟,俗谓之填桥去”。传说中的织女手艺高超,织出的衣裳如天边的云彩一般美丽。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女陛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纪念陈丕显叔叔的回忆文章,我愿意记述他和我父亲胡耀邦在儿童团、共青团、共产党内工作、生活的一些往事。一、初闻尊名1952年7月,我父亲从四川南充川北区党委调北京工作,一行四人,其中有秘书曹令中、警卫员蓝天禄和我。父亲上京时的兴致极高,意气昂扬,真有一股事事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