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946年2月,在北平诞生了一份名为《解放》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这是我党、我军在平津地区及华北、华中国民党统治区惟一公开发行的报纸,由于仅存三个月就被国民党查封,多年来在中共党史和新闻史上多被忽视而少有关注。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得到了这份报纸的一件证物,并有幸走近当年办报的于光远、孙政老人,聆听他们叙述那段艰苦光荣又惊心动魄的往事。  相似文献   
2.
郝怀明 《炎黄春秋》2014,(10):75-78
我知道于光远的名字,是在上初级师范学习他同其他几位先辈著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1964年奉调中宣部工作后,才有缘谋面,但不在一个处,没有什么接触。“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后,我对他才开始有所了解并且由衷地敬佩起来了。文革中的乐天派那个年代的中宣部不用说部长们,就是那些处长们都是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名人,但在文革中却一个个成了被“打倒”的“黑帮”。  相似文献   
3.
江春泽 《炎黄春秋》2002,(12):16-21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我先后被借调到中央所属的几个单位去临时工作。那正是我们党和国家风云变化、历史大转折的时期。我有幸在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与走上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见识到一些不平凡的人和经历过一些不平常的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为了纠正1958年“大跃进”运动以来,全国农村普遍泛滥起来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生产瞎指挥风等歪风,在196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61年1月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调查研究。他在总结几年来的沉痛教训时提出,做好工作要有三条:一要情况明,二要决心大,三要方法对。情况明是第一条,这是一切的基础。情况不明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搞好调查研究。他提出,1961年要成为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  相似文献   
5.
不知为何威信一落千丈陈伯达这个人,可以说是个很聪明的很有才的人。他给我的印象是,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好好的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后来变得那个样子,什么原因?陈伯达是以文章上了天,做过几天共产党的第四号人物,公布的政治局委员顺序是:毛主席,林彪,周恩来,陈伯达。但他怎么又从九霄云上掉到地下碰得粉碎?陈的垮台,全国人民至今恐怕还是莫名其妙,我更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6.
曾自 《百年潮》2012,(5):10-16
正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50年11月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8岁。历史的尘封,使毛岸英的故事鲜为人知。我母亲晚年追忆父亲田家英时,多次提到"岸英"的名字。毛岸英1946年从苏联回国至牺牲近5年间,和我父亲既是师生又是挚友。  相似文献   
7.
王晓中 《炎黄春秋》2013,(12):26-33
1987年上半年,中顾委召开了两个“生活会”,批评帮助于光远和张光年。于光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长期从事理论宣传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党内经济学家,中顾委委员。  相似文献   
8.
悼于光远老     
近三年来,老病常犯,并发症增多,不断进出医院,与老朋友也疏于来往。这一次医疗效果明显,从医院回到家里,感到身体精神恢复了一些,正与女儿商量去看望一些老朋友,当然就有光远同志。没想到9月26日,就得到光远去世的消息,深感悲痛。第二天就到光远家中吊唁,在光远同志的遗像前向他深深鞠躬的时候,不禁想起与光远同志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到家里,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复,一连几天如此。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中国学界涌现了一批与于光远相似的“改革策士”,许多改变中国经济未来的政策,正是受其影响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前一阵“王林事件”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使我想起了当年反对伪科学的于光远。80年代初,特异功能喧嚣一时,国内许多知名人物出面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