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何俞杰  杨柠瑞 《风景名胜》2021,(4):0041-0041
建筑是人类辛勤劳动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结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受到相关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差异可以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故宫,也称紫禁城,曾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凡尔赛宫是法国最著名的皇家城堡,法国巴洛克建筑的典范。这两座宫殿都是世界上五大宫殿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然而,故宫在建筑材料、结构、建筑分布、装饰、色彩等方面也与凡尔赛宫有所不同。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故宫和凡尔赛宫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者,其思想的建构,尤其是民生主义,与儒家经济伦理有着十分密切的承继关系。一方面,他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置于思想的首位;另一方面,又力求在这之中实现儒家先哲代代相承的大同理想。重要的是,他将思想的建构置于知识的领域,目的不仅在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而且也在于社会道德的完善和价值的重建。因此,孙中山思想鲜明地体现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融汇贯通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蕃文物曾通过不同途径流散于海外,主要包括金银器与织锦。从中反映出吐蕃作为七世纪以来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治集团与唐、粟特、萨珊波斯等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并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银器制作风格;以对兽纹为主题的织锦是吐蕃人最为喜好的"番锦"之一,有可能为粟特锦,也有可能为包含粟特锦、波斯锦等中亚风格在内的"胡锦"。吐蕃银器上的纹饰更是多见于吐善时期的装饰性图案当中,并且影响到以后的藏族艺术。  相似文献   
4.
日美同盟之于日本国家安全与国家大战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在冷战后成为日本国是论争的核心。日美同盟的地位与作用、形式与结构、进程与前景的论争,仍是当前日美两国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依据日本学者的日美同盟观与同盟前景的预测,在有限区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或流派的基础上,对日本国内的同盟论争进行了整体性的归纳和梳理,力图通过日本国内的议论揭示出冷战后日美双边同盟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而对日美同盟的维持与变革问题的思索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北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97年中国最早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算起,迄今为止,见诸公开报道的50多枚,其中河北出土6枚。本文主要对河北出土的拜占庭金币进行介绍,并通过对其纹饰与铭文的分析,指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燎 《史学理论研究》2022,(5):119-129+160
近代日本乡村史研究肇始于对幕末明治以来日本发展道路的现实反思,是20世纪日本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发展壮大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资本主义论争中的讲座派与劳农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近代日本乡村社会性质及其矛盾。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蔚然壮大,以地主制研究为代表的乡村史研究成为当时日本史学界的显学,日本史学界的阶级史观成形。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乡村史学者在既有领域深入的同时开拓出农民运动史、自治村落论等多元路径,研究范式受到修正。20世纪末,乡村史研究盛极而衰,渐趋碎片化,退为隐学,但呈现注重市场因素等新趋向。乡村既是日本近代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剖析日本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说明20世纪前半期日本对中国的政治认识及其政策的结构.笔者的历史分析可概括为三个论点"9·18"事变前后在中国东北的日中经济冲突--政治逐步升级的论说;1932年日本政府对中国政治的认识论--否定"李顿调查报告书"的理论;1937年的日本论坛"中国统一化论争"中的新认识论--日益明确的对中国认识的坚固"岩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的《两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与英国》展览为切入点,从史料和文物实物的实证角度,从更为具象的社会发展观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交流。再从"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的盛行,重点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在器物上的异同,阐释海上丝绸之路两端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书微讯     
《文史天地》2014,(3):95-95
《胡适文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胡适文存》的基础上,由胡适先生亲自甄选的二十二篇文章所组成,意在为中国的年轻朋友准备一本略具启蒙思想的普及读物。全书的篇幅虽然有限,但却囊括了胡适思想的精华,表达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代表性问题的深彻思考,诸如文学的革命、国故的整理、中西文化的大讨论等等,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是处于新旧变革的彷徨与探索阶段,中国屡遭外国列强欺压与凌辱。中国也在不断的向西方学习,慈禧作为晚期时期的头号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综合体。其在晚年接触到了西方的摄影技术,并留存下来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画面。对于解读慈禧和研究晚期历史,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本文从慈禧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来试图解读慈禧与西方文化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