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琛 《史学月刊》2004,3(11):80-87
1949年尼赫鲁访问美国,是在印度经济发展需要向美国寻求援助和冷战向远东扩展的背景下进行的.但是,尼赫鲁此次美国之行并未获得成功.失败的原因在于首先,美印双方均误读了对方的政策.尼赫鲁拒绝放弃中立主义政策,不愿以公开加入西方冷战集团为代价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而美国则自信可以经济手段达到其政治目的.其次,美国对其南亚政策的改变受制于南亚地区的权势分布结构,即敌对的印巴两国间的力量失衡,这决定了美国在印巴两国间不能有所偏颇.因此,美国学者所谓的美国得到印度的"机会"并不存在,"丢失"印度之说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
孙丽萍 《史学集刊》2007,31(2):90-96
从1949至1966年,印美两国关系经历了友好、冲突、缓和与恶化的曲折变化。印尼中立主义与美国遏制战略之间的冲突,是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第一重矛盾。印尼民族主义与美国维护冷战盟友荷兰、英国殖民主义之间的冲突,则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第二重矛盾。印美两国矛盾的实质在于,冷战的两极格局下,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和一个新兴地区大国之间难以调和的国家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王琛 《史学月刊》2004,(11):80-87
194 9年尼赫鲁访问美国 ,是在印度经济发展需要向美国寻求援助和冷战向远东扩展的背景下进行的。但是 ,尼赫鲁此次美国之行并未获得成功。失败的原因在于 :首先 ,美印双方均误读了对方的政策。尼赫鲁拒绝放弃中立主义政策 ,不愿以公开加入西方冷战集团为代价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 ,而美国则自信可以经济手段达到其政治目的。其次 ,美国对其南亚政策的改变受制于南亚地区的权势分布结构 ,即敌对的印巴两国间的力量失衡 ,这决定了美国在印巴两国间不能有所偏颇。因此 ,美国学者所谓的美国得到印度的“机会”并不存在 ,“丢失”印度之说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黄忠东 《史学集刊》2002,(3):62-68,55
印度支那地区(越、老、柬三国)是美国冷战时期遏制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当时美国政府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的半月牙遏制线包括朝鲜半岛38°线、台湾海峡、印度支那17°线。冷战期间,在这条遏制线上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两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三次危机(1955年台海危机、1958年台海危机、1961一1962年老挝危机)。肯尼迪政府在处理老挝危机时显示出其灵活的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本质仍是其前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的“中立是不道德”原则的变种.其根本目标仍在与东、西方冷战中掘取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的亲近或支持。老挝危机的政治解决对越南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肯尼迪政府在越南干涉的重大升级,从而使美国政府在越南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